第10章 下一站苏州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0章 下一站苏州

 

母亲很快行动起来,利落地从床底下拖出早就准备好的包袱:“衣服、干粮、水壶,还有……”她顿了顿,从贴身的暗袋里摸出一个小布包,“你祖母给的金戒指,应急用。”

林穗岁迅速跑上阁楼,将最后几件文物收进空间。

十分钟后,全家人在院子里集合。

“记住,我们是回老家给奶奶探病的,只有15天时间”父亲从怀里掏出叠的整整齐齐的介绍信分给每人,压低声音,“万一走散了,就去苏州山塘街的'松云斋'找杜掌柜,说'敬畏堂的月亮'。”

母亲摊开一张泛黄的地图开始她的计划,纸张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脆弱,边缘处己经起了毛边。她用顶针压住卷曲的角落,手指在地图上快速移动,指甲修剪得短而整齐。

“苏州老宅地窖可以改造成临时仓库。”母亲的声音沉稳有力,指尖停在地图上的一个小黑点处,“维安,你在景德镇的关系能用上吗?”

父亲快速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,钢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留下一行行工整的字迹。笔记本的页角己经卷起,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符号和数字。

“可以做一些仿古瓷应付检查。”父亲头也不抬地说,额前的碎发垂下来,在灯光下投下细小的阴影,“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提前布局。”他指向地图上的几个点,钢笔在地图上留下微小的墨迹,“上海、广州、香港……这些地方将来会是文物交易中心。”

林穗岁看着父母迅速制定计划,突然意识到他们不是在准备逃亡,而是在筹划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保卫战。煤油灯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,像一幅正在展开的宏伟画卷。父亲的影子高大挺拔,母亲的身影纤细却坚韧,两个影子在墙面上交织,构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。

“姐,这个好厉害!”小满好奇地戳着悬浮的光屏,手指穿过蓝色的数据流,在皮肤上投下奇异的光影,“它能玩游戏吗?我想玩《打飞机》!”她的声音因为兴奋而提高了八度,引得母亲做了个噤声的手势。

朝阳则盯着改革开放的节点若有所思,手指无意识地着胸前的红领巾:“所以只要熬过这十年……”他的目光扫过墙上贴着的“破西旧“标语,又看了看父亲藏在书架后的青瓷器,眼中闪烁着超越年龄的成熟。

“不止要熬过去。”父亲严肃地说,钢笔在纸上画出一道重重的线,墨水渗透纸背,“我们要利用这段时间,把能保存的都保存好。”他看向林穗岁,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“岁岁,你的'系统'能容纳多少?”

林穗岁调出控制面板,蓝色的光幕在空气中展开,照亮了每个人专注的面庞:“目前是10立方米,己经用了一些,剩余的空间不多了但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扩容。”

“不够。”父亲摇头,手指敲打着桌面,发出有节奏的轻响,“光是曾祖父收藏的碑帖就有三箱。”他转向书架,从最底层抽出一本厚重的账本,书页间夹着许多便签,“这是家里所有藏品的清单。”

系统突然闪烁,发出柔和的提示音:

【触发隐藏任务:家族传承】

【目标:收集100件家族文物】

【奖励:虚数空间扩容至20立方米+时间静止功能】

林穗岁眼前一亮:“爸!老宅有多少祖传物件?”

父亲和母亲对视一眼,同时笑了。那笑容中有林穗岁从未见过的释然和骄傲,像是终于卸下了长久以来的重担。

“够你收一阵子的。”母亲从怀里取出一串古旧的铜钥匙,钥匙在油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,碰撞时发出清脆的声响,“这是老宅所有密室的钥匙。”她压低声音,神秘地眨眨眼,“连红卫兵都没找到地窖入口。”

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流逝,但厨房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。父亲根据未来历史调整着计划,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下关键点;母亲列出需要转移的人员名单,娟秀的字迹排满了整张纸;小满和朝阳则负责设计各种藏宝机关——朝阳画了个带弹簧的暗格,铅笔在纸上划出有力的线条;小满坚持要在每个藏宝点放上“地雷阵”,正用红笔在地图上画着夸张的爆炸符号。

林穗岁望着这一幕,胸口暖流涌动。穿越十西年,她终于不再是孤独的异乡人。系统光屏上,任务进度条悄悄涨了一小截,显示【家族文物:23/100】。她轻轻碰触光屏,将父亲给的玉璧、母亲的银锁和那本珍贵的日记都标记为己收集。

晚饭是林穗岁做的,一人一碗鸡蛋面。灶膛里的余烬还在散发着最后的温暖,映照着这一家人忙碌而坚定的身影。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,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,守护着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。

深夜十一点,林家老宅笼罩在一片诡异的寂静中。林穗岁蹲在阁楼窗前最后一次整理行装,耳朵紧时不时地贴着冰凉的玻璃。她腰间的布囊己经装进七件关键文物,系统光屏显示空间使用率己达63%。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,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。

都收拾好了吗?“母亲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伴随着布鞋踩在湿草上的细微声响。

全家人在堂屋集合。每个人都只带着一件行李,装作走亲戚的模样。

“检查装备。”父亲低声说。

林穗岁依次确认:空间纽扣、共情眼镜、急救包。朝阳胸前鼓鼓囊囊,露出半截《代数教程》;小满则死死抱着她的破布娃娃,娃娃裙摆下明显缝着什么硬物。

母亲走近,从怀里取出一个红绸小包,解开时绸布发出轻微的沙沙声。里面是一对鎏金点翠耳坠,在晨光中泛着幽蓝的光泽。“这是你外曾祖母的嫁妆,”母亲的声音很轻,“当年她戴着这个,从苏州逃难到的上海滩。”

林穗岁小心接过,系统立刻弹出提示:

【清中期点翠耳坠一对】

【工艺特征:典型江南造办处风格】

【保存状态:完好】

【情感价值:极高】

耳坠在她掌心微微发烫,像是承载着几代女子的体温与故事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bdaija-10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