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穗岁的喉咙突然发紧。她想起今早那个办事员刻薄的话语,想起其他支边青年领到的崭新绒衣绒裤。原来他们早就知道......胸口的大红花突然变得沉重,别针深深扎进布料,仿佛要刺穿什么。招娣冰凉的小手突然握住她的手腕,小姑娘的指甲缝里还沾着祠堂地窖的泥土。
"陈老师说,让你小心姓黄的。"招娣凑到她耳边,呼出的热气带着薄荷糖的味道——这是扫盲班奖励品,小姑娘一首舍不得吃。"他表弟在你要去的兵团当指导员。"说着突然从鞋垫底下摸出张照片,上面是个满脸横肉的中年男子,脖子上的痦子与黄干事如出一辙。
夜深人静时,月光透过窗棂的缝隙,在水泥地上投下栅栏般的影子。林穗岁蜷缩在发霉的被褥里,借着微光展开陈老师塞的纸条。粗糙的草纸上有股淡淡的桐油味,纸上画着个奇怪的符号,像是甲骨文的"火"字与"目"字的结合体,笔画转折处还沾着星点朱砂。她突然想起父亲在密室里说过,这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"守望"纹样,通常刻在祭祀用器的内壁。
虚数空间里的共情眼镜突然发出蜂鸣,镜片流转出琥珀色的光晕。父亲的身影在光幕中浮现,背景不再是上海密室,而是一片她从未见过的荒漠。漫天黄沙中,他手里捧着块陶片,上面的刻符与纸条上的纹样惊人相似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父亲穿着件破旧的羊皮袄——与招娣送来的一模一样!
"岁岁,"影像中的父亲轻声说,声音里夹杂着电流般的杂音,"敦煌往西三百里,有处汉代烽燧......"他的影像突然扭曲,背景里隐约可见残破的夯土墙,墙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。其中有个"△"标记正在渗血般泛红。
突然,门外传来刻意放轻的脚步声。林穗岁迅速收起纸条,假装熟睡。被褥下的手己经摸到了枕边的钢笔——笔帽里藏着系统出品的微型电击器。透过睫毛的缝隙,她看见门缝下缓缓塞进来一张车票。当脚步声远去后,她光脚踩在冰凉的水泥地上,拾起那张硬纸片——是明天去兰州的火车票,但目的地被人用红笔改成了"敦煌",字迹晕染开的边缘还沾着茶渍。票根处有个针眼大的小孔,排列成北斗七星形状。
红绳通讯器突然发烫,投射出的全息影像在墙上缓缓展开:荒漠中的烽燧遗址如同巨兽的骸骨,残垣断壁上刻着与瓷片相同的符号。某些刻痕里嵌着发光的晶体,在虚拟影像中闪烁如星辰。
【场景映射启动】
【坐标锁定:北纬40°08',东经94°40'】
【距离:1287公里】
系统的提示文字在影像周围流转,某些数据突然变成警告的红色:【检测到风暴前兆】。
红绳通讯器微微震动,朝阳最后的密文如萤火虫般浮现:【姐,烽燧下有汉代简牍,务必在风暴季前取得】。文字下方附了张模糊的照片,隐约可见地窖里堆放的木简,最上面那枚刻着与父亲陶片相同的符号。
月光透过窗棂,在床铺的羊皮袄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林穗岁着红绳上升级后的纹路——那些原本简单的编织纹路现在变成了细密的星图,指尖触碰时会微微发烫。恍惚间,她仿佛触摸到了千里之外那座古老烽燧的夯土墙,粗糙的沙粒摩擦着指腹。系统光幕最后的提示仍在闪烁:【远程通讯功能激活倒计时:48小时】,数字每跳一下,就有一粒光点沿着红绳的纹路流动。
虚数空间里突然响起蜂鸣。共情眼镜悬浮到中央,镜片上浮现出新的影像:这次父亲年轻了许多,穿着五十年代的旧军装,背景是敦煌的漫天黄沙。他手里拿着的陶片己经残缺,但上面的刻符正是祠堂梁柱的纹样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他站的位置正是全息影像里的烽燧遗址!
"文明的星火,从来不怕远行。"影像中的父亲轻声的诉说,声音却奇异地带着现实的质感,仿佛穿透时空而来。他的手指向远方,沙尘暴中隐约可见连绵的烽燧,如同大地上的一串密码。影像消失前,林穗岁分明看见父亲手腕上闪过一道蓝光——那是与她一模一样的红绳通讯器!
床边的搪瓷缸突然发出轻响。水面无风自动,泛起细密的波纹。林穗岁警觉地抬头,发现窗棂的阴影正在扭曲——是系统在虚数空间构建的防护罩受到了某种干扰。她迅速披上羊皮袄,毛皮内衬里缝着的硅藻土包发出沙沙声。
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,撕破了夜的寂静。林穗岁望向窗外,正好看见一列货运火车驶过县郊,车尾的煤油灯在夜色中摇晃如星。不知是不是错觉,她看见最后一节车厢的帆布下,露出半角熟悉的蓝布包袱——正是陈老师平时装书用的那种。
系统突然弹出一条映射影像。半空中浮现出黄干事那张油腻的脸,他正在某间办公室里撕毁一沓文件,纸屑飘落处露出半张敦煌铁路示意图。
晨光微露时,招待所后院传来公鸡的打鸣声。林穗岁将瓷片收进虚数空间军装里面。她摸了摸胸前的大红花,别针的尖端沾着系统特制的麻醉剂——足够放倒一头成年野猪,系统再三提醒她,谨慎使用,别误伤了自己。开往敦煌的列车将在两小时后出发,而虚数空间里的倒计时还剩47小时58分钟。
招娣昨晚的话突然在耳边回响:"陈老师说,小心敦煌的沙暴......"小姑娘说这话时,手指在茶杯里蘸了水,在桌上画了个"△",水痕很快就蒸发了,但那个形状己经烙在林穗岁的记忆里。
走廊上响起脚步声,是其他支边青年起床的动静。林穗岁最后看了眼虚数空间,父亲年轻时的影像定格在挥手告别的瞬间,他身后的黄沙中,隐约可见一座小小的烽燧,形状恰似江西祠堂的飞檐。
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bdaija-82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