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大壮收到货物之后,立刻忙活了起来。他和黄二壮小心翼翼地把粗盐、红糖全部分开装进大坛子里:“可得装严实了,别受潮了,这都是乡亲们盼望好久的东西!”
接着,又把酱油和醋从瓶子里面倒出来,装进大酒坛子里面,闻了闻:“真香,乡亲们肯定会喜欢。”其他货物也逐一取出包装,用粗布包好,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旁。
第二天他带着几个空篮子,空罐子前往县城。卖完卤肉之后,黄大壮套上牛车,把空篮子和空坛子盖上稻草和白布,假装里面装满了东西。
黄二壮在一旁帮忙,打趣道:“哥,这样搞,就像在偷偷运什么宝贝。”黄大壮擦了把汗,笑着说:“可不就是运宝贝嘛,你可千万别说漏嘴。”
一路上,黄大壮心里盘算着怎么跟乡亲们交代,等到了村口,他便假装是牛车里面的东西,是城里的林先生帮忙买的,神色坦然,就跟真有这回事一样。
下午的时候,黄大壮脚步匆匆前往到村长家,还没进门高呼:“村长伯,林先生帮采购的货物己经送过来了,傍晚的时候,我们就在村里的晒谷场进行交换吧,到时候还请村长伯帮忙镇镇场子。”
村长正在院子里编竹筐,听闻东西到了,立刻放下手中活计,笑眯眯点头答应:“大壮,你尽管放心,我一定提前来。”黄大壮得了准信,也赶忙回家把货物又仔细整理一番。
傍晚的时候,暑气消散,村长一家和黄大壮一家早早来到场地。村长拿起锣鼓,叮叮当当敲得格外响亮,那声音在村子上空回荡召唤村民前来。
大概一刻钟之后,村里的人基本上都来了,大伙交头接耳,眼神里满是期待。村长拿起村里的花名册,清了清嗓子,一一点名,最后发现只有两家没有过来。
村长皱了皱眉,安排两家的邻居去问问他们还来不来。大概又过了10分钟,那两家人匆匆赶到。村长和黄大壮站在人群中央,黄明发和黄二壮两人像忠诚的卫士,围着他们,防止他俩被人群挤到。
村长拿起一个木块在桌子上用力敲敲,扯着嗓子喊:“都安静些,今天是个好日子,大壮今天从林先生那里运回来一些我们急需的货物,现在让大壮给我们讲讲这些东西。”
黄大壮站在人群中,目光扫过众人:“大伙别急,咱们先一样一样出售。咱们村一共有38户人家,除我和二壮家之外还有36户,现在我们来按照36户计算。”
“我带回来的盐有一百斤多一点(宋朝一斤比现代的少),这样一户最多可以购买三斤盐。大家先上来看看这盐的质量。”
村民们纷纷上前,老孙头蹲下身子,抓起一小撮盐,放在手心仔细端详;黄老六用食指蘸了点盐花放进嘴里,咂咂嘴品味道。
不一会儿,人群里议论开来:“这盐不错啊,比我们平时买的好多了,还没有苦味。”
“就是,这盐咋卖啊?”
黄大壮见众人查看得差不多了,便举起手示意村民静静:“这盐可比市场上的盐好,但是林先生仁义,只按照市场价的九成出售给大家,不过一家最多只能买三斤。”
这时,李癞子挤到前面,一脸狐疑:“大壮啊,这林先生怎么会这么好心,质量好价格却比市价还低,不会是有啥问题吧?”
黄大壮气的踹了李癞子一脚:“你个狗东西,你不要就让开,林先生那是真心实意帮大家,他在城里人脉广,拿货便宜,就想着让咱乡亲们也沾点实惠!”
李癞子一见黄大壮不准备卖给自己了,连忙道歉:“大壮,我要,我要,都怪我嘴贱!我道歉~”
旁边的黄婶也附和:“就是,癞子你也太不是个东西了!大壮这孩子从小就实诚,我们都信得过。”
黄家村人对这盐非常满意,就连最穷困的人家也急忙上前购买粗盐,脸上满是欣喜。没一会儿,盐很快便出售完了。
黄大壮擦了擦额头的汗,接着拿出红糖:“这红糖的品质也是比一般的好,颜色红亮,味道纯正,但是价格依然是市场价的9成。大家伙上来看看吧,红糖每家限购一斤半。”
村民们围着红糖左看右看,还有人掰下一小点放进嘴里尝。果然,这红糖的质量没话说,非常好。不过买红糖的人家没有买盐的火爆,毕竟红糖可不是必须品,而且价格又高。最后红糖一共不过卖了30多斤。
黄大壮看着剩下的红糖,又想到村里那些困难的家庭,咬咬牙说:“现在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。林先生可怜我们都是穷苦的庄稼人,他说了如果红糖卖不完,就把剩下的红糖每家每户免费送半斤!”
王二婶子惊喜地喊道:“哎呀,这林先生真是活菩萨!咱村从来都没碰上这等好事。”
黄大明跟着笑:“可不是嘛,我们必须得记着林先生的好!”
众人一听有免费的红糖可以拿,顿时大喜过望,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林先生的好,一个劲儿地道谢。
黄大壮歇了口气,接着又依次卖针线包,他拿起一个针线包,展示给大伙看:“这针线包非常实用,里面有各种型号的针,五颜六色的线,缝补衣裳方便得很。”村民们也陆续上前挑选购买。
这时,黄小娃拉着娘的衣角问:“娘,咱买个针线包吧,我衣服破了,可家里没有合适的针线。”他娘笑着点头:“行,买一个!”
随后,又摆上酱油、醋等物品,黄大壮介绍道:“这酱油、醋啊,都是林先生精心挑的,调色增香、调味爽口,做菜放上一点,味道立马不一样。”
大伙听了,也都纷纷解囊。黄大嫂尝了一点酱油,咂咂嘴说:“这酱油味道真鲜,买一点回去试试。”
晒谷场上的交换活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。老孙头拿着刚买的盐,笑得眼睛眯成了缝,对旁人说:“真多亏了林先生和大壮,以往买盐都得跑老远,还不一定能买到好的,今天可赚大了!”
黄大娘也在一旁附和:“是啊,你看这红糖,成色多好,买回去给儿媳妇补补身子!”
几个年轻媳妇凑在一块儿,看着针线包叽叽喳喳地议论。
孩子们在人群里穿梭,好奇地看着这些新鲜物件,时不时问大人这是什么、那有啥用。
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dbiidh-65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