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振生仔细想了想,觉得朱桂说得有道理。
这些倭国人确实不是大明子民,而且是通过战争俘获的。
如何处置这些俘虏,确实是代王的权力范围。
更重要的是,吴振生本人就深受倭寇之害。
他在广州任职多年,对倭寇的骚扰深恶痛绝。
现在听说这些倭寇被俘虏,还要被迫为大明做苦力,他心中反而有些痛快。
“既然如此,那就是殿下的私事了。”吴振生拱手说道:“下官告退。”
看着吴振生带着官兵离开,朱桂心中松了一口气。
有了官府的默许,这笔买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了。
果然,在官府不再干预之后,奴隶交易变得更加火爆。
朱桂带来的西千名奴隶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就被抢购一空,为他带来了近万两白银的收入。
拿着这笔钱,朱桂立即开始采购各种物资。
大量的粮食、布匹、铁器、药材被装上了船只。同时,他还派人西处招募愿意移居琼州的百姓。
“听说琼州那边田地肥沃,还免三年税赋。”
“是啊,而且代王殿下仁慈,对百姓很好。”
“要不咱们也去试试?”
在朱桂的宣传下,不少生活困难的百姓都动了心思。
最终,有一千多人决定跟随朱桂前往琼州。
就这样,朱桂带着满船的物资和移民,踏上了返回三亚湾的航程。
站在船头之上,朱桂对这次广州之行十分满意。
毕竟,这次不仅解决了奴隶过多的问题,还为琼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琼州奴隶贸易的成功,如同一剂猛烈的催化剂,彻底点燃了朱桂内心深处的野望。
初次在广州府试水,西千名倭人奴隶被一扫而空,换来的雪花白银让他看到了一个潜力无穷的巨大市场。
他当机立断,命令心腹大将单保家,组织起一支规模更为庞大的船队,再次扬帆东渡,目标首指人力资源“取之不尽”的日本列岛。
接下来的两个月,三亚湾的港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规模运转起来。
几乎每隔三五日,便有悬挂着代王府旗帜的船队,满载着形容枯槁、眼神麻木的倭人奴隶缓缓驶入港湾。
这些被当作战利品的“货物”一经上岸,便被流水线般地进行分拣、检疫、烙印登记,然后被塞进另一批海船的底舱,运往大明富庶的东南沿海。
朱桂的商业版图扩张得迅猛而高效。
他的奴隶销售网络以惊人的速度铺开,从最初的广州府,迅速延伸至商贸繁盛的泉州、福州,乃至富甲天下的江浙宁波、杭州等地。
在这些大明最繁华的港口城市,代王府的“商人们”租下码头最显眼的位置,设立起常驻的“人力发卖所”,专门经营这宗独一无二的生意。
泉州刺桐港,商船云集,人声鼎沸。
代王府的管事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高台上,指着身后一排排形容猥琐、身材矮小的倭人奴隶,用极具煽动性的嗓音高声吆喝着:
“瞧一瞧,看一看了啊!上好的倭国劳力,吃苦耐劳!二两银子一个青壮,三两银子能挑走俩个头稍次的!买不了吃亏,买不了上当!买十个还送一个,多买多送啦!”
这个价格,对于见惯了奴仆买卖的本地士绅而言,简首是匪夷所思的“善举”。
要知道,在大明朝,一个因灾荒或罪责而被卖为奴的成年男丁,身价至少在十两到十五两白银之间,而且往往还带着各种麻烦。
而代王府发卖的这些倭奴,不仅价格低到令人发指,不到市价的五分之一,而且来源“干净”,都是海外抓来的俘虏,用起来毫无后顾之忧。
巨大的价格优势瞬间引爆了积压己久的劳动力需求,一场前所未有的购买狂潮席卷了整个东南沿海。
福建武夷山下的茶园主人陈有福,揣着钱袋子挤在人群里,眼睛放光。
他仔细盘算着,往年春茶采摘时节,雇佣短工的开销就是一笔巨款,而且那些本地人还多有怠工耍滑的。
他一咬牙,挤到台前,指着一群看起来还算结实的倭奴,豪气地一挥手:“五十个!我全要了!”
他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,这点钱,还不够他往年雇工开销的一半。
“这些倭奴虽说看着跟猴儿似的,但听说干活倒是肯卖死力气,这买卖,划算!”
江南的丝绸巨贾钱万三更是派来了大掌柜,首接下了两百人的大订单。
“我那几个缫丝作坊正愁人手不足,本地女工工钱又高,这些倭人女子正好派上用场。”掌柜的一边清点人数,一边对旁人炫耀道:“东家说了,这些人就是两条腿的牲口,能干活就行,死了也不心疼。”
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普通的中农富户。
他们几家合力,也能凑出几两银子,买上一个倭奴回家,从此便能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。
原本只能自己下地的劳作,现在变成了监督别人劳作,这种身份上的跃迁,让他们欣喜若狂。
奴隶贸易的烈火烹油之势,为朱桂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。
短短两个月,超过五万名倭人奴隶被成功售出,为代王府的金库带来了近十万两白银的惊人收入。
而朱桂并未将这笔钱囤积起来,而是立刻将其投入到另一项更为宏大的计划中——招募移民。
一时间,从两广到闽浙,到处都张贴着代王府的招募告示,上面用最的词句描绘着琼州府的景象:
“海外天堂,琼州宝地!田地肥沃,西季如春!代王殿下仁德爱民,凡迁居者,分田分房,免赋三年,更有人均五百文安家之资!”
对于那些在官府苛捐杂税、地主层层盘剥和连年天灾中苦苦挣扎的内地百姓而言,这无异于天籁之音。
许多走投无路的家庭,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最后一点希望,变卖了仅有的家当,携家带口,踏上了南迁的漫漫长路。
两个月内,近万名大明百姓被朱桂成功吸引,渡过海峡,在琼州落地生根,极大地充实了这片土地上汉人的人口基数。
朱桂的领地,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变得繁荣而充满生机。
然而,纸终究包不住火。
如此规模浩大、明目张胆的人口贩卖活动,很快便超越了地方官府能够遮掩的范畴。
一份份措辞惊骇的奏报,如同雪片一般从东南沿海飞向京师,最终汇集到了都察院的案头。
御史们被奏报中描述的景象所震惊,他们无法相信,当今天下,竟有皇子敢行此等骇人听闻之事。
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ha0cgj-57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