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皇庄试种(上)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1章 皇庄试种(上)

 

东宫别苑的这处小院,清寂得如同古寺禅房。初冬的寒气透过厚重的棉帘缝隙钻进来,带着金陵城特有的、混杂着水汽与尘土的阴冷。李云躺在铺着厚厚锦褥的床榻上,闭着眼,身体依旧残留着谨身殿那场惊心动魄交锋后的虚脱与剧痛。每一次呼吸,肺部都牵扯着钝痛,舌尖被咬破的地方更是火辣辣地疼。但更深的痛楚,来自灵魂深处那冰冷枷锁的悸动和反复被撕裂的疲惫。

【能量储备:8.6%(83/300)】

【系统状态:深度休眠(受高强度秩序力场持续压制)】

【核心协议“生命虹吸”稳定性:临界(红色警告)】

冰冷的界面如同鬼魅,悬浮在意识的黑暗背景中。那8.6%的数字,是朱元璋龙威与死亡怨念“滋养”下的诡异产物,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每一次轻微的波动,都提醒着他距离彻底失控仅一步之遥。谨身殿那剥皮草人空洞的眼窝和浓烈的血腥气,如同梦魇般挥之不去,每一次想起,都让那冰冷的契约蠢蠢欲动。

“李大哥,喝药了。”阿土小心翼翼的声音响起,带着浓浓的担忧。他端着一个温热的药碗,小草捧着一碟蜜饯,怯生生地站在床边。

李云睁开眼,对上两个孩子清澈见底、写满依赖的眸子。那里面没有谨身殿的森然恐怖,只有纯粹的关心。这目光像一泓清泉,短暂地涤荡了他心头的阴霾。他强撑着坐起身,接过药碗。苦涩的药汁滑入喉咙,带来一丝微弱的暖流,却化不开灵魂深处的寒冰。

“别怕,”他声音嘶哑,尽量放柔,“李大哥没事。”他拿起一颗蜜饯塞进小草嘴里,又摸了摸阿土的头,“我们的‘宝贝’,收好了吗?”

两个孩子用力点头,小手不自觉地按了按衣袋的位置。

院门被轻轻叩响。一个身着东宫内侍服饰、面白无须的中年人走了进来,神情恭谨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。正是太子朱标的心腹内侍,王忠。

“李义士,”王忠声音不高,带着太监特有的柔和,“太子殿下吩咐,让您安心静养。陛下旨意己下,应天府皇庄划拨土地千亩,专司试种您所献的‘甘薯’、‘土芋’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李云苍白依旧的脸色,“殿恤您伤重未愈,特命皇庄管事配合行事,一应所需,皆由东宫供给。待您身体稍好,再亲往皇庄主持试种不迟。”

李云心头一松。朱标此举,既是保护,也是缓冲。给了他喘息和准备的时间。

“谢殿下恩典。”李云连忙道谢,声音带着真切的感激,“草民…感激不尽。只是…”他犹豫了一下,还是开口,“试种之事,关乎祥瑞成效,更关乎陛下…龙体所系之‘万民生机’。草民斗胆,恳请王公公转呈殿下,允草民先提供试种之法细则,并派遣一二信得过的农官或老农,先行熟悉此物习性,待开春下种时,草民定当亲力亲为。”

他深知官僚体系的惰性与皇庄管事的颟顸。若没有精通此物之人前期介入,仅凭一纸文书,那些从未见过红薯土豆的农人,恐怕连种薯如何切块、如何育苗都搞不清楚,更遑论精耕细作。他必须为这“一线生机”争取尽可能好的开端。

王忠眼中闪过一丝讶异,随即点头:“李义士思虑周全。殿下亦正有此意。稍后便有农官前来听您吩咐,所需农具、人手,您只管列出单子。”

王忠离开后不久,一名身着七品鸂鶒补子官袍、年约西十、面容黝黑、带着明显田间风霜痕迹的官员便匆匆赶来。此人名叫周农,是东宫詹事府下辖的司农官,专司东宫田庄农事,为人据说还算务实。

“下官周农,见过李义士。”周农态度颇为恭敬,显然己得了太子严令。他身后还跟着两个同样面庞黝黑、手脚粗大、眼神里带着好奇和敬畏的老农。

李云强打精神,不顾身体虚弱,在阿土和小草的搀扶下坐到桌旁。他将那个视若性命的布包小心打开,露出里面沾着泥土的红薯和土豆块茎,以及那卷画着简图的粗纸。

“周大人,两位老丈,”李云的声音依旧嘶哑,却异常清晰,“此二物,便是‘甘薯’与‘土芋’。”他拿起一块红薯,指着上面的芽眼,“此为‘芽点’,乃其生命之源。下种之前,需选块大、芽点健壮之种薯…”

他的讲解细致入微,从种薯的挑选、贮藏(需阴凉通风,忌冻忌湿),到来年开春的催芽(置于温暖的沙土或草苫中),再到切块的方法(每块至少带两到三个健壮芽点,切口需沾草木灰防腐)…事无巨细。

“…整地需深耕细作,起垄…垄高尺余,宽三尺,行距一尺五…”他用手指蘸着冷茶,在桌面上画出垄沟的形状,“切块后薯种,需斜放于垄顶,覆土两寸…不可过深,亦不可过浅…”

“…待藤蔓长出尺许,需及时‘翻藤’,防止其节节生根,徒耗养分…”他一边说,一边用手比划着翻藤的动作。

“…此物耐旱,但幼苗期若遇大旱,需于清晨或傍晚引水浇灌垄沟,切莫大水漫灌,否则易烂根…”

“…收获之时,看茎叶转黄萎蔫即可。挖掘需小心,勿伤块茎表皮…”

周农和两位老农听得极其认真,不时发问,李云都耐心解答。周农更是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和炭笔,飞快地记录着,生怕漏掉一个字。两位老农则围着那几块种薯,小心翼翼地触摸、观察,眼中充满了农人对新事物本能的探究和一丝难以置信的希冀。

“李义士,”一位老农终于忍不住开口,声音带着浓重的口音和敬畏,“这…这土疙瘩,真能…真能收十几石?比麦子还经饿?”

“老丈,”李云看着对方粗糙的手掌和浑浊却渴望的眼睛,语气肯定,“若水土相宜,方法得当,十五石,绝非虚言。即便地力稍薄,七八石亦远胜寻常谷物。此物熟食甘甜软糯,生食亦可充饥,晒干磨粉,更能久贮不坏。实乃…活命之宝。”

“活命之宝…”老农喃喃重复着,布满皱纹的脸上,那麻木的愁苦被一种近乎虔诚的光芒驱散。他粗糙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红薯粗糙的表皮,仿佛在触摸着子孙未来的希望。

李云看着这一幕,心中那点微弱的炉火,似乎被这纯粹的希冀轻轻拨动了一下,燃烧得稍许明亮了些。创造生机…这,便是开始。

接下来的日子,周农带着李云列出的详细清单(包括特制的育苗浅盘、草木灰、量具、深耕犁铧等)和口述的种植规程,以及那两位被选中的、对“祥瑞”充满敬畏与热情的老农,开始在皇庄范围内忙碌起来。东宫的物资调拨异常迅速,显示出朱标对此事的极度重视。


    (http://www.tyshuba.com/book/hahdbh-36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