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国际赛场归来后不久,一纸新的任命书送到了陆辰手中:调任集团军某机械化步兵师,担任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,军衔晋升为中校。
这是一个关键的跃升。从营级主官到师机关核心部门的负责人,意味着陆辰开始从战术指挥层面向战役筹划层面转变。作训科,掌管着全师的训练计划制定、演习组织、战法研究和战斗力评估,责任重大。
告别“钢铁七营”那天,全营官兵列队相送。看着这支在自己手中浴火重生、锋芒毕露的队伍,陆辰心中充满了不舍与自豪。
“营长!一路顺风!”
“营长!常回来看看!”
官兵们的声音带着哽咽。陆辰用力地拍了拍赵铁柱等老部下的肩膀:“七营的魂,是‘钢铁’!我走了,魂不能丢!给我守好了,练强了!将来战场上,我还要带着你们冲锋!”
“是!营长!”吼声震天动地。
来到师部,环境截然不同。少了营连的喧嚣和尘土,多了机关的文牍与案牍。作训科办公室宽敞明亮,但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无形的压力。陆辰这位年仅26岁的中校科长,在平均年龄超过35岁的师机关里,显得格外年轻。一些老资格的参谋,对这个火箭般蹿升、带着“国际冠军”光环的年轻人,难免带着审视和观望。
陆辰没有急于烧“三把火”。他沉下心来,用了一周时间,详细查阅了近三年全师的训练计划、演习总结、各团战斗力评估报告以及国内外最新的陆军发展动态资料。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再次发挥作用,帮助他快速梳理出海量信息中的脉络和关键点。
他发现,虽然师整体训练水平不低,但在合成化训练深度、联合作战背景下的实战化演练、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方面,还存在明显不足,与当前军事变革的要求有差距。尤其是各兵种(装甲、步兵、炮兵、陆航)之间的协同,往往流于形式,缺乏深度融合。
在第一次全科会议上,陆辰没有客套,首接抛出了他精心准备的《关于深化我师实战化训练及推进合成作战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》:
打破兵种壁垒:推行常态化“合成营连”混编训练,让不同兵种官兵在基层单位就开始磨合;
强化体系练兵:将电子对抗、网络攻防、无人机作战等新型作战力量深度融入演习,不再是“配角”;
升级演习导调:引入专业化“蓝军”和更贴近实战的复杂想定,减少“脚本化”,增加突发性和对抗性;
引入科技赋能:大力推广兵棋推演系统和虚拟仿真训练,用于战法研究和指挥员培训;
建立战斗力量化评估体系:利用大数据分析,更科学、更精准地评估部队训练成效和短板。
这份报告思路清晰,问题抓得准,措施具体可行,让科里的老参谋们刮目相看。师长在听取汇报后,更是大加赞赏:“陆辰同志的思路,切中了我们师转型发展的要害!作训科要牵头,大胆地干!把这份报告细化成可操作的方案,尽快在全师推开!”
有了师长的尚方宝剑,陆辰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。他亲自带队下部队调研,组织各兵种骨干研讨,与军事院校专家交流。他牵头制定的《师年度合成战术训练大纲》、《联合作战背景下的实兵演习导调规则》、《新型作战力量运用手册》等一系列文件,以其前瞻性和实战导向,迅速成为指导全师训练工作的纲领。
他主导组织了一场代号“铁流”的全师规模实兵对抗演习。演习中,他大胆地将一个装甲团和一个摩步团临时混编,配属陆航、电子对抗、无人机分队,组成一个实验性的合成战术群。他亲自担任导调组核心成员,设计了一系列充满变数的复杂战场态势和“蓝军”的阴险招数(包括大规模电子干扰、网络攻击、特战袭扰、虚假情报诱导)。
演习过程异常艰难,暴露了大量问题:指挥链路不畅、兵种协同脱节、对新型威胁反应迟钝……参演部队一度被打得晕头转向。但陆辰坚持不干预,让部队在“失败”中摸索、学习和适应。演习总结时,他没有批评,而是组织各级指挥员进行了一场场深刻的复盘检讨,用数据和战场录像说话,将问题剖析得淋漓尽致。
“痛,但值得!”一位被“打”得灰头土脸的团长在检讨会后感慨,“陆科长这剂猛药,比平时训练一年都管用!下次演习,老子非得找回场子!”
在陆辰的强力推动下,全师的训练风气为之一新,合成作战的理念深入人心,各级指挥员的信息化素养和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显著提升。师首长多次在集团军会议上介绍经验,陆辰的名字和他主导的训练改革,成为了集团军乃至战区陆军转型发展的一个亮点。
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hdgiee-13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