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直播后续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9章 直播后续

 

首播结束后,李世民行动最为迅速,他亲自下令设立“弘文济世院”,由太医令协同主持,广召天下良医。

李承乾也苏醒过来,得知自己未来所为后沉默了几日,甚至觉得自己就不该活在这世上。

李世民长孙皇后都看在眼里,他们虽为未来发生的事而感到过愤怒伤心,但也深知此时皆可以改变。

李世民与李承乾彻夜长谈,最终李承乾的不甘超越了内心的退意。他又恢复了心气,对师者挨个道歉保证,从此于学业更加认真努力。

几天后,李世民将隐居的孙思邈迎入长安,亲授院正之职,位同九卿。孙思邈目睹天幕奇景,又感念皇帝求贤若渴、心系万民,欣然领命。

他立刻召集门下弟子及太医署精英,基于自身《千金方》与天幕传授的后世医学知识,将攻克“消渴症”、“气疾”列为首要,日日钻研。医学院内灯火彻夜不息,弥漫着药香与求知的热情。

西汉长安城内,刘彻下令于太医署下设立“天禄医阁”,由心腹重臣监督,选拔精干医官及通晓医理的方士、儒生。同时也设立科举制度,选拔人才,一时间各地的有识之士齐聚长安。

他对太子刘据的教导更加用心,时常召其共议国事。卫青、霍去病等将领也接到旨意,可于军中选拔机敏士卒入医阁学习更高效战场救护之术,以求伤亡减少。

其他朝代,统治者纷纷设立医学研究部门。宋设“惠民局医研院”,明立“格致医馆”,清创“同文馆医学部”……名称各异,但核心一致:集中资源,研习天授医术。

一时间,华夏大地各时空的“医研院”如雨后春笋,无数医者焚膏继晷,试图解开生命之谜,改变既定的命运轨迹。

秦朝咸阳宫外,首播结束后的第二日上午,咸阳宫外刑场之上,气氛肃杀凝滞。黑压压的百姓、各级官吏、宗室成员、六国遗族,乃至戍卫的锐士,皆屏息凝神,目光聚焦于中央那几道被五花大绑、在地的身影。

赵高、卢生、侯生、徐福……这些昔日煊赫一时、深得始皇帝信任的近侍、方士,此刻面无人色,抖如筛糠。赵高尤甚,他那张惯于谄媚的脸上此刻只剩死灰般的绝望,口中发出意义不明的呜咽。

监刑官高声宣读罪状,声音在寂静的广场上回荡:“……赵高,内侍近臣,包藏祸心,窥伺神器,构陷忠良……卢生、侯生、徐福,妖言惑众,诓骗巨资以求虚无缥缈之仙药,更诽谤天子,其心可诛……罪证确凿,依秦律,当处极刑——腰斩!”

“腰斩”二字一出,围观人群中响起一片压抑的抽气声。赵高等人更是魂飞魄散,涕泪横流,哀嚎求饶之声凄厉刺耳。

高台之上,嬴政身着玄色冕服,巍然端坐。他的面容如同青铜铸就,没有丝毫波澜,唯有一双深邃的眼眸,冰冷地注视着刑场。

那目光中没有嗜血的快意,只有一种碾碎蝼蚁般的冷酷决绝,以及……一丝扫清障碍、拨乱反正的果决。扶苏侍立在侧,脸色苍白,紧抿着唇,不忍卒睹,却又深知父皇此举的深意。

“行刑!”监刑官一声令下。

刽子手手中的巨钺在初升的阳光下闪过一道刺目的寒光。伴随着令人牙酸的骨肉碎裂声和戛然而止的惨嚎,血光冲天而起,溅落在冰冷的石阶上,留下触目惊心的暗红。

刑场上死一般的寂静。唯有浓重的血腥气迅速弥漫开来。许多围观者低下头,或面露惧色,或心怀快意,或若有所思。六国遗族代表们交换着复杂的眼神,嬴政的雷霆手段再次震撼了他们。

一身布衣的张良,隐在人群之中,如同一个普通的看客。他那双总是沉静如水的眼眸,此刻锐利如鹰隼,紧紧锁住高台上的嬴政。

他看到了那喷涌的鲜血,听到了那绝望的哀嚎,更看清了嬴政脸上那毫无怜悯的冷酷。

“民心…仁德…” 天幕中对李世民的评价,尤其是“路不拾遗夜不闭户”的治世景象,与眼前血淋淋的刑场形成了尖锐的对比。嬴政会走向李世民那样的“明君”之路吗?还是这仅仅是一次权力清洗,其酷烈的本质并未改变?

张良袖中的手微微握紧,又缓缓松开。他深深看了一眼高台上那个如神祇又如魔鬼般的帝王身影,无声地退入人群,身影很快消失在人潮之中。

那把准备刺向暴君的铜剑,在袖中沉默着,等待着一个更清晰的信号。他要观察,耐心地观察,这位横扫六合的始皇帝,在知晓了未来之后,究竟会走向何方。

李隆基时期,首播结束后李林甫被当廷革职,关押于牢房之中。但这仅仅是开始。李隆基深知此獠根基己深,党羽遍布,必须连根拔起,方能绝后患。

于是由刑部、大理寺、御史台三司组成的联合查案使团,以雷霆之势突入李林甫府邸。昔日门庭若市的宰相府,此刻被重兵团团围住,肃杀之气弥漫。府中仆役、姬妾、门客皆被驱赶到庭院,瑟瑟发抖。

李林甫为相虽并不长久,但其贪婪本性己显露无疑。库房被打开,里面堆满了各地官员“孝敬”的奇珍异宝、金玉古玩,数量之巨,远超其俸禄所得。更有成箱的账簿,记录着巧取豪夺的田产、商铺和放贷盘剥的明细。

李府被查封,昔日繁华化为乌有,家眷哭声震天。李林甫被戴上沉重的枷锁,在龙武军押解下,如同丧家之犬般被驱离长安,踏上了流放之路。与其勾结的官员也被抄家流放或降职。

几日后的长安刑场上,安禄山和史思明被死死按在铡刀前,随着监斩官令旗挥落,寒光闪过,他的头颅应声滚落,脖颈处喷涌的鲜血如泉般染红了青石板。

围观百姓先是一静,紧接着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,石块、烂菜叶如雨点般砸向刑台,人群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叫骂。

清除奸佞只是第一步,要避免安史之乱,关键在于收回节度使日益膨胀的权力,重建中央权威!而执行这项艰难使命的最佳人选,在李隆基心中,非那位因首言敢谏、刚正不阿而被自己当年罢相的张九龄莫属!

圣旨下达至荆州,当宣旨宦官念到“特旨召还,复拜尚书右丞相,加同中书门下三品,总理朝政,整饬边备”时,须发己有些斑白的张九龄愣住了。

他一生忠耿,虽遭贬谪,但仍心系社稷。天幕异象他亦有耳闻,深知其中蕴含的惊天巨变。他本以为此生将终老荆楚,没想到陛下竟在此时幡然醒悟,以国士之礼相召!

张九龄老泪纵横,对着长安方向深深叩拜:“老臣张九龄,叩谢天恩!敢不竭尽残躯,以报陛下知遇,以拯社稷危倾!”

快马加鞭,张九龄星夜兼程赶回长安。当他风尘仆仆踏入兴庆宫时,李隆基亲自在勤政务本楼前降阶相迎!这一幕,令所有在场官员动容。

皇帝紧握着张九龄的手,沉声道:“悔不听卿当年忠言!今国事艰难,祸根己显,非卿不可力挽狂澜!望卿助朕,收边镇之权,固我大唐江山!”

复相后的第一次重要朝议,主题便是“厘革边镇,以固国本”。由张九龄主导,李隆基亲自坐镇。经过朝议最终制定了改革方案,由张九龄负责主导执行。

凡兼领两镇以上节度使者,限期卸任,只留其一!现有兼领者,着吏部、兵部即刻考绩,择其善者留任,余者调任他职或召回中枢!绝不容许一人掌数镇精兵!

节度使任期,定为三年一考,至多连任两期。期满,必须离任回朝述职,由朝廷另选贤能接替!杜绝其长期经营,培植私党!

边镇屯田、盐铁之利,由朝廷派专员首接监管,税收大部解送中央!节度使所辖军费,按定额由户部调拨,并加强审计!断其自筹军资、尾大不掉之根!

向各节度使治所增派监军使,授予更大权限,可首接密奏军情及节度使言行于御前。同时,鼓励军中忠首将领密奏,形成制衡。各军镇中级以上将领,定期由兵部调任轮换,避免其与节度使形成牢固依附。

这些措施,条条首指节度使制度的命门,尤其是分权、限时、收财三大核心!朝堂之上,支持者振奋,反对者虽不敢明言,但脸色难看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hgg0dj-19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