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章 叫门天子,瓦剌留学生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3章 叫门天子,瓦剌留学生

 

“陛下痛恨元末贪腐,以《大诰》颁行天下,严惩贪官污吏,剥皮实草,手段酷烈。” 祝卿好声音斩钉截铁,带着对铁腕治吏的肯定。

“此举确使洪武一朝吏治为之一清,贪腐之风大为收敛,百姓称快!此等整肃吏治之决心与魄力,后世亦多称道,视为立国之本。但是陛下万年”

“然,陛下为屏藩帝室所定藩王之制,赋予诸王过重兵权。”

她的声音转为冷静分析 “此制于国初或有镇戍之效,然待天下承平,诸王子孙繁衍,坐拥重兵,尾大不掉之势渐成。建文帝削藩之难,根源于此。后世之君,或需思虑如何平衡宗室拱卫与中央集权之关系。”

祝卿好的声音陡然变得凝重,如同敲响警世洪钟,她微微蹙眉:“陛下爱子心切,为保子孙后代永享富贵,定下宗室世袭罔替,永享朝廷俸禄之制。亲王、郡王、镇国将军、辅国将军...代代相传,子子孙孙,皆由国库供养。”

她深吸一口气,语气带着沉甸甸的份量:“此制初衷,本是天家慈爱。然陛下可知后世之患?宗室人口,如同滚雪球般,呈几何级数疯狂增长!”

她的声音清晰报出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,每一个字都像重锤: “洪武年间,宗室不过数十人。至嘉靖朝在册宗室己近两万!至万历朝,暴涨至超过十五万!至明末,宗室人口恐己近百万之巨!”

祝卿好的语速加快,带着揭露残酷真相的紧迫感:“这百万龙子凤孙,不事生产,不纳赋税,不服徭役,却依制享有岁禄。亲王岁禄可达万石,郡王数千石,将军、中尉亦有数百至数十石不等。”

“仅宗室禄米一项,便成为国家财政难以承受之重负!嘉靖年间,山西一省存粮不及该省宗室一年禄米之需!万历年间,全国田赋收入竟有近西成用于支付宗室禄米!”

她的声音带着冰冷的批判: “地方官府为凑足禄米,往往横征暴敛,转嫁于民。此制,名为恩养,实为枷锁,终成吸吮民脂民膏、拖垮国家财政之巨瘤!后世史家谓之‘养猪百万’,实乃社稷之癌!”

应天殿方向,朱元璋原本专注倾听的神情瞬间凝固,手指敲击御案的声音戛然而止!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,第一次露出了近乎茫然和难以置信的神色,仿佛被一记重锤狠狠砸中心脏。

“百……百万?” 他喃喃道,声音干涩嘶哑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“咱,咱只是想儿孙们都能过上好日子,不用再像咱小时候那样挨饿受冻。咱给他们封地、俸禄怎么……怎么就成了……”

他猛地抬头,眼中爆发出痛苦与暴怒交织的光芒:“这帮不肖子孙!就知道生!生!生!躺在咱定的规矩上吸血!蛀空了咱的江山!咱……咱这是造了什么孽啊!!”

此刻,这位以铁腕著称的开国皇帝,内心充满了巨大的震惊、被颠覆认知的剧痛,以及对这份“慈爱”竟成亡国祸根的深切悔恨与无力感!

祝卿好待那震怒的咆哮稍稍平息,神情肃穆,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悲愤,仿佛在揭开一道血淋淋的伤疤:“陛下问及大明如何亡,其根由深远,然有一事,堪称奇耻大辱,震动国本,便是‘土木堡之变’。”

“英宗朱祁镇,年少即位,宠信宦官王振。正统十西年(1449年),王振怂恿英宗效仿永乐、宣宗,御驾亲征瓦剌,以立不世之功。”

“然其行军如同儿戏!王振专权跋扈,胡乱指挥。数十万大军仓促出征,后勤混乱,士气低落。行至大同,闻前线小败,即惊慌撤退。”

“王振为显摆乡里,竟令大军绕道其家乡蔚州,延误时机。瓦剌太师也先率精骑追击。八月,明军溃退至土木堡,水源被断,军心大乱。”

“瓦剌骑兵趁势猛攻,明军全军覆没!二十万精锐京营死伤殆尽,随行文武大臣五十余人战死!”

“最令人发指者,乃英宗朱祁镇本人被瓦剌生俘!” 祝卿好的声音掺杂着一分愤怒。

“更可耻的是,瓦剌挟持英宗,至大明各边镇关隘前,令其叫门,企图赚开城门!堂堂大明天子,竟成敌虏‘叫门天子’!幸得边关守将深明大义,拒不开门,方未酿成更大祸患。然此等奇耻大辱,亘古未有!”

“国不可一日无君。在于谦等大臣力主下,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,登基为帝,遥尊英宗为太上皇,组织北京保卫战,重用忠良如于谦,力挽狂澜,击退瓦剌,保住了大明江山。”

“英宗被俘一年后放回,被景泰帝朱祁钰幽禁南宫。景泰八年,英宗趁景泰帝病重,发动‘夺门之变’,复辟登基。复位后,冤杀护国功臣于谦,为后世所不齿。”

“轰隆!哗啦——!” 一阵剧烈的破碎声和重物倒塌声传来!紧接着是朱元璋那如同受伤暴龙般的、震碎云霄的咆哮,充满了滔天的耻辱与狂怒。

“朱祁镇!小畜生!老朱家的脸都让你丢尽了!被俘?!还叫门?小畜生你糊涂透顶!!”

那声音充满了被颠覆认知的狂怒和极致的羞耻!祝卿好仿佛能想象到龙椅掀翻、御案粉碎的景象!朱标、朱棣及群臣无不骇然失色!

刚经历“天幕警醒”的宋朝君臣,听闻此变,无不倒吸冷气。岳飞在营中厉声对诸将道:“天子守国门!君王死社稷!岂可受辱至此?!此乃武备废弛、阉宦乱政之祸!吾辈当永以为戒!”

祝卿好待那狂怒的风暴稍歇,书斋内的空气仿佛都凝滞了。她整理了一下被风吹动的书页,声音转为一种深沉的叙述。

“最后一位皇帝,崇祯明思宗朱由检,即位之初,诛杀魏忠贤,清算阉党,励精图治,力图挽狂澜于既倒。”

祝卿好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惋惜:“然其志大才疏,性格多疑,刚愎自用。十七年间,频繁更换内阁首辅达五十余人,举措失当。面对关外崛起的后金(清)、关内蜂起的农民军,内外交困。”

“其虽节俭勤政,然疑忌忠良如冤杀袁崇焕,举措乖张,终难回天。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,李自成军攻破北京。”

“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殉国,于衣襟留书:朕死,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,自去冠冕,以发覆面。任贼分裂朕尸,勿伤百姓一人。”

她缓缓念出这句遗言,声音低沉而悲怆 “至此,享国276年的大明王朝,宣告灭亡。”

朱元璋久久无言,只有粗重而压抑的喘息声透过天幕传来,如同负伤的巨兽在舔舐伤口。

那喘息中,是江山倾覆的锥心之痛,是子孙不肖的无尽悲凉,更有对自己严刑峻法、猜忌诛杀、尤其是那“养猪百万”的祖制是否反噬国祚的深深迷茫与悔恨。

许久,他才发出一声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、疲惫至极的叹息:“由检……也是个苦命的孩子……可咱的江山……咱的江山啊……”那声音里属于帝王的威严,荡然无存。

祝卿好的声音带着历史的厚重传遍万界:“陛下,这便是大明的兴衰脉络。得位、治吏、征伐、守成、衰亡……其间教训,令人扼腕。望各朝君王,以史为鉴。”

祝卿好起身微微欠身,声音带着一丝希望:“陛下,连麦时间己至,望您保重身体。”

朱元璋沉默良久,取而代之的是低沉沙哑的声音,再无雷霆之势:“咱……知道了。谢过祝姑娘。”

“那么此次的首播就这里结束了,大家再见!”

天幕揭示的明亡教训,党争、阉祸、君臣隔阂、猜忌忠良、武备废弛、宗室巨耗,如同警钟,在正经历科技革命的宋朝各时期引发了立竿见影的变革浪潮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hgg0dj-43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