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 《纺铃缠妄》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1章 《纺铃缠妄》

 

初夏的运河涨着绿潮,码头的青石板缝里钻出丛丛狗尾巴草,穗子被风扫得贴在地上,像谁散落的线头。老槐树的浓荫罩着修铺,新抽的枝桠上吊着经铃(第60章),风过时,铃音混着远处纺车的“嗡嗡”声,缠成缕软绵的线,绕着秦六的修铃案打圈。

案台上摊着块蓝印花布,是陆清菱刚送来的,布角绣着个小铃,针脚歪歪扭扭——是婴儿抓着绣绷乱扎的,线尾还缠着根银线,闪着细碎的光。秦六正用竹镊子挑布上的线头,忽然听见“哐当”一声,不是风撞门板,是纺车的摇柄撞到石磨的响。

“秦师傅,这铃……还能让它跟着线走不?”门口的石阶上沾着团湿棉絮,来的是张婆婆,当年码头最巧的绣娘,如今背驼得像张弓,手里抱着个旧木盒,盒盖的铜锁早锈成了疙瘩,锁孔里塞着半截红绣线,是她年轻时最爱的“胭脂红”。

木盒打开时,一股皂角混着阳光的味道漫出来,里面躺着枚铜制的“纺铃”——比拇指略大,铃身扁圆,边缘刻着细密的齿轮纹,像纺车的锭子,铃口缠着圈褪色的蓝线,线尾打着个“万字结”,是她女儿小时候学打结时系的,结早就松了,却跟着铃缠了三十年。

“这铃是陪嫁来的。”张婆婆的手指抚过铃身的齿轮,指腹的茧子刮着铜锈,发出“沙沙”的响,“当年纺线时,铃就挂在纺车的摇柄上,线绕匀了,铃就‘叮’地响一声,女儿总说像‘线在唱歌’……”

秦六接过纺铃时,指尖触到齿轮的凹痕,里面嵌着点白乎乎的东西——是团干硬的棉絮,混着点靛蓝的染料,是三十年前染布时,女儿把棉絮塞进铃里,说“给娘留着擦线轴”,后来女儿嫁去了江南,这团棉絮就跟着铃藏在木盒里,硬得像块盐巴。

他把纺铃搁在案台上,借着从窗棂漏进的阳光看内侧的真妄纹:金纹是无数个清晨,张婆婆坐在码头的老榕树下(那时槐树还没这么粗),纺车转得飞快,纺铃的响声混着她教姑娘们绣花的絮语,她总把最好的丝线分给家境差的媳妇;墨纹却像团缠乱的线,是女儿走的那天,她把铃从纺车上摘下来,塞进木盒时,故意说“去了江南好好过,别惦记娘”,转身却对着空纺车哭到了天黑(墨纹里藏着丝紫,是未说出口的酸)。

“您看这蓝线。”秦六用剪刀轻轻剪断铃口的结,线尾掉出粒小珠子——是颗染蓝的木珠,是女儿学染布时的第一个“作品”,她串在铃绳上,说“娘看见珠珠,就像看见我”,珠子被手了三十年,蓝得发暗,却透着股温润的光。

张婆婆捏着木珠,指节泛白:“那孩子去年寄信说,孙女儿也学着纺线了,还问……外婆的纺车还转不转……”秦六没接话,只是往铃的齿轮缝里抹了点记忆鱼黏液(第50章),黏液渗进去,锈迹慢慢软化,露出底下的银纹:去年深秋,有个穿蓝布衫的年轻媳妇在修铺外徘徊了半宿,手里攥着个绣着纺铃的荷包,荷包角的线,和铃口的“万字结”是同一个针法(银纹里浮着金,是女儿偷偷回来看过)。

“得给铃的齿轮上点‘油’。”他从工具箱里翻出个小瓷瓶,装着去年晒的铃形芦苇灰(第53章),混着点桐油(陆清菱男人修船剩的),调成糊状往齿轮的锈缝里填。糊状物刚抹匀,纺铃突然“咔”地转了半圈,从齿轮间掉出根银线——是张婆婆当年给女儿绣嫁衣时剩下的,她总说“银线亮,衬得女儿白”,后来偷偷把线缠在铃里,想着“等她回来,娘再给她绣条帕子”。

纺铃重新挂在临时搭的小纺车上时,秦六摇了摇柄,齿轮“咔嗒”转动,铃音“叮”地响起,清得像刚抽的棉线,缠着陆清菱晒在绳上的蓝印花布飘。张婆婆的眼泪落在铃身上,晕开点锈迹,却让金纹更亮了——那是女儿小时候趴在纺车旁,抓着铃绳笑的影子,和她偷偷回来看娘的侧影,在铃音里慢慢重叠。

狗剩举着芦苇铃跑进来,铃身刻着“我也会纺线”,内侧却用指甲划了道银纹——其实是想借张婆婆的染布,给芦苇铃上色。秦六往他嘴里塞了根蓝线:“缠着,线就不会乱了。”

暮色浸过运河时,张婆婆抱着纺铃往家走,木盒在石板路上磕出“笃笃”的响,像纺车在跟着她走。秦六站在门口看,见她后襟沾着点蓝印花布的碎屑,是刚才擦铃时蹭的,碎屑在夕阳里泛着紫,像纺铃抖落的线头。

老槐树上的经铃、骨铃、铜片撞在一起,响得绵密,混着张婆婆家飘来的纺车声、码头货郎的叫卖(第57章)、远处寺庙的晚钟(第60章),在水面上织成张软网。修铺的案台上,那团从铃里倒出的棉絮吸了潮气,竟慢慢舒展开,露出里面裹着的半片绣样——是个小小的纺铃,针脚歪歪扭扭,和陆清菱布角的铃形,像一对孪生的姐妹。61章《纺铃缠妄》

初夏的运河涨着绿潮,青石板缝里钻出的狗尾巴草被风扫得贴地,穗子上的绒毛沾着水汽,像谁散落的线头。老槐树浓荫蔽日,经铃(第60章)、骨铃(第51章)和铜片(第52章)被新叶遮了大半,风过时,铃响混着叶声,缠成缕软绵的线,绕着修铺的窗棂打圈。

秦六坐在竹凳上,正用竹镊子挑陆清菱送来的蓝印花布上的线头。布角绣着个歪扭的小铃,是婴儿抓着绣绷乱扎的,线尾缠着根银线,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。忽然,“哐当”一声从码头方向传来——不是风撞门板,是纺车摇柄撞石磨的响。

“秦师傅,这铃还能跟着线走不?”门口的石阶沾着团湿棉絮,张婆婆背驼得像张弓,手里抱着个旧木盒,盒盖铜锁锈成了疙瘩,锁孔塞着半截“胭脂红”绣线,是她年轻时最爱的颜色。

木盒打开时,皂角混着阳光的味道漫出来。里面躺着枚铜制纺铃,比拇指略大,铃身扁圆,边缘刻着细密齿轮纹,像纺车锭子,铃口缠圈褪色蓝线,线尾打个“万字结”——是她女儿小时候学打结系的,结早松了,却缠了三十年。

“纺线时铃挂在摇柄上,线绕匀了就‘叮’地响。”张婆婆指腹的茧子刮着铜锈,“女儿总说像‘线在唱歌’……”秦六接过铃,指尖触到齿轮凹痕,里面嵌着团干硬棉絮,混着靛蓝染料——是三十年前女儿塞的,说“给娘擦线轴”,后来女儿嫁去江南,棉絮就硬得像盐巴。

借阳光看铃内侧真妄纹:金纹是清晨她在老榕树下教媳妇们绣花,把好丝线分给穷人;墨纹像团乱线,是女儿走时她摘铃塞盒,说“别惦记娘”,转身却对着空纺车哭到天黑(墨纹藏着丝紫,是未说出口的酸)。

“您看这蓝线。”秦六剪断结,掉出粒染蓝木珠——女儿学染布的第一个作品,串在铃绳上,“娘看见珠珠像看见我”,珠子被得蓝得发暗,却温润。张婆婆捏着珠,手颤:“孙女儿学纺线了,问外婆的纺车还转不转……”

秦六往齿轮缝抹记忆鱼黏液混芦苇灰的糊,锈迹软化,露出银纹:去年深秋,穿蓝布衫的媳妇在铺外徘徊,攥着绣纺铃的荷包,针法和“万字结”一样(银纹浮金,是女儿偷偷回来看过)。他又用桐油调糊填锈缝,纺铃“咔”转半圈,掉出根银线——是给女儿绣嫁衣剩的,她曾说“等她回来再绣帕子”。

将纺铃挂在临时纺车,摇柄转时齿轮“咔嗒”响,铃音清得像新抽的棉线,缠着陆清菱的蓝印花布飘。张婆婆泪落铃身,晕开锈迹,金纹更亮:女儿趴在纺车旁抓铃绳笑的影子,和她偷偷回来的侧影,在铃音里重叠。

狗剩举芦苇铃进来,刻着“我也会纺线”,内侧划银纹(想借染布上色)。秦六塞他根蓝线:“缠着线就不乱了。”

暮色中,张婆婆抱铃回家,木盒磕石板像纺车跟着走。老槐树铃响绵密,混着纺车声、货郎叫卖、寺庙晚钟,在水面织软网。案台上,铃里倒出的棉絮吸潮气舒展,露出半片绣样——小小的纺铃,和陆清菱布角的铃形,像孪生姐妹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hgiheb-61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