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 姑苏旧梦(上)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5章 姑苏旧梦(上)

 

林穗岁透过缝隙,看到远处出现了零星的灯火,逐渐连成一片温暖的橘黄色光带。列车驶过一座铁桥时,桥下的运河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,几艘渔船的黑色剪影静静停泊在岸边,船头挂着的马灯在水面投下摇曳的金色光晕。

“记住,”父亲再次确认计划,手指在地图上的某个点重重一戳,“下车后跟着搬运工走,混出站台就去平江路找这家茶馆。”他展示了一张皱巴巴的纸条,上面用毛笔写着“品芳斋”三个字,墨迹己经晕染开,“万一走散了,怎么办?”他看向三个孩子,目光中满是鼓励。

“去苏州山塘街的'松云斋'找杜掌柜,说'敬畏堂的月亮’。”三个声音同时响起,一家人拥抱在一起,笑容里充满了希望。

列车终于喘着粗气停稳。苏州货运站比上海小得多,站台上只有几个昏黄的电灯泡照明,飞蛾在灯罩里扑腾的声音清晰可闻。一家人借着夜色和装卸货物的混乱,成功混入了搬运工的队伍。林穗岁的心跳快得像要冲出胸腔,每一次脉搏都在太阳穴上重重敲击,双腿软得几乎支撑不住身体。

出站时,一个戴红袖章的工作人员突然拦住他们:“证件!”

父亲镇定地掏出那张调令,手指稳得不像话。就在那人低头查看时,站台另一端突然传来一阵骚动——几个搬运工为了一件掉落的货物争执起来,骂声和铁器碰撞声在夜色中格外刺耳。

“快去管管!”父亲提高音量,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耽误了生产任务谁负责?这车货可是要支援三线建设的!”

红袖章犹豫了一下,把调令塞回父亲手里,匆匆跑向骚动处。林穗岁后来才知道,那是朝阳用最后一块酱牛肉收买的“群众演员”——一个饿了两天的瘦小搬运工,为了一块酱牛肉甘愿演这出戏。聪明的朝阳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准了他——白净的面皮,满是水泡的双手,不合时宜的补丁……无一不在昭示着他如今的身份——黑五类。

走出货运站,苏州古城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渐清晰。白墙黑瓦的民居沿河而建,几座石拱桥像弯月般跨过河道,桥墩上爬满了深绿的青苔。空气中飘着桂花香和早点的气息,与上海浑浊的工业废气截然不同。

父亲深吸一口气,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,像干涸的土地迎来久违的春雨:“到家了。”

林穗岁突然明白,父亲说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,更是文化血脉的归处。系统光屏在她眼前闪烁,淡蓝色的文字如水般流动:

【任务进度更新】

【家族文物:72/100】

【新目标:寻找苏州老宅藏品】

【特别提示:铜钱能量剩余92%】

她摸了摸腰间的布囊,那里装着半个世纪的家族记忆。第一缕阳光洒在运河上,将水面染成流动的金箔。远处传来摇橹声和自行车的铃铛声,新的一天开始了。而在他们身后,那列锈迹斑斑的货车静静停驻,车身上“上海铁路局”的字样在晨光中渐渐清晰,又慢慢模糊,最终化作时代洪流中的一个微小注脚。

晨雾中的平江路像一幅洇湿的水墨画。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,被露水打湿的表面反射着珍珠母般的光泽。林穗岁跟着父母穿行在迷宫般的小巷里,两侧的白墙高耸,墙头偶尔探出一两枝不甘寂寞的桂花,金黄色的花粒簌簌落在行人肩头,香气甜得发腻。

“拐过前面那个弯就到了。”母亲的声音轻快起来,手指向远处一座石拱桥,“品芳斋就在桥堍下,临水的那间。”

林穗岁的布鞋踩过一块刻着“平江府“字样的古砖,系统突然弹出提示:

【南宋平江府城砖】

【年代:绍兴十二年(1142年)】

【特征:阳文楷书,青灰色,含贝壳粉】

【保存状态:良好】

她不禁放慢脚步。在二十一世纪,这块砖应该被供在博物馆的恒温展柜里,而不是任人践踏。但此刻它就这样平凡地躺在路中央,边缘己经被无数鞋底磨得圆润光滑,像一块被岁月盘玩己久的古玉。

品芳斋是间不起眼的茶馆,黑漆斑驳的门板上贴着褪色的“福”字,门楣上悬着块乌木匾额,阴刻的“品芳”二字填着金粉,在晨光中微微发亮。推门进去,扑面而来的是龙井的清香和木质家具的陈旧气息。几张八仙桌零散摆放着,最里侧坐着个穿灰布长衫的老人,正就着天光看报纸,鼻梁上的圆框眼镜泛着黄铜色的光。

“林同志来了。”老人头也不抬地说,声音像是从一口深井里传出来的,带着地窖般的凉意。他翻过一页报纸,纸张发出脆响,“楼上三号间,热水在灶上。”

父亲微微颔首,领着全家人轻车熟路地上了楼。木楼梯又窄又陡,踩上去吱呀作响,像是随时会坍塌。三号间临河,推开雕花木窗就能看见河道和对岸的人家。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正在河边浣衣,棒槌敲打衣物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传得很远。

“先歇会儿。”父亲放下简单的行李,布包落在方桌上发出沉闷的声响,“我去联系你大伯。”

母亲己经麻利地铺好了床——其实就是在两张长凳上架几块木板,再铺上自带的被褥。小满立刻瘫了上去,发出满足的叹息。朝阳则好奇地趴在窗边,数着河面上来往的船只。

“妈,这地方……”林穗岁压低声音,手指无意识地着桌沿。桌面上的漆己经磨损,露出木头的本色,摸上去像老人的皮肤一样粗糙温暖。

“是你爷爷常来的地方。”母亲拧了把热毛巾给她擦脸,毛巾上的热气熏得眼睛发酸,“掌柜姓杜,从前是林家账房先生。”她顿了顿,声音更低了,“文革开始后,这里成了……联络点。”

林穗岁这才注意到,房间虽然简陋,但墙角摆着个不起眼的青花卷缸,里面插着几卷宣纸。系统扫描显示那是清中期的真品,价值足够买下整条街的铺面。缸底隐约可见“敬畏堂制”的款识——正是林家的堂号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bdaija-15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