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章 石坪村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0章 石坪村

 

住宿安排得很简单:两个男知青住队部旁边的空屋,林穗岁被安排到赵队长家隔壁的柴房——确切地说,是刚刚腾出来的半间柴房。

柴房门轴发出刺耳的"吱呀"声,林穗岁站在门口,打量着这个即将成为"家"的地方。泥墙上的裂缝像老人脸上的皱纹,被泛黄的报纸勉强糊住。一张木板床占据了半个空间,床头放着一个小木箱,墙角还堆着几捆干柴,散发着松木的清香。窗户纸破了个洞,夜风正从那里钻进来,吹得赵婶刚点上的油灯火苗忽闪忽闪,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。

“委屈你了,”赵队长的媳妇——大家都叫她赵婶——有些不好意思地搓着手,等忙完了春耕,队里给你们盖新房子。”

林穗岁摇摇头:"赵婶,这己经很好了。"

赵婶接过林穗岁抱在手里的棉被,手指抚过细密的针脚:"这是用今年的新棉花弹的吧,看着就暖和!"她熟练地铺开被子,拍了拍同样柔软的枕头,"晚上山里凉,记得把窗户用布挡上。"

“那可不,我妈怕这边冻着,把家里的棉花票、布票全给我用上了,还和别人换了些才做成的。”林穗岁声音清脆,像山涧的溪水。她把背包放在木箱上,背包里装着几件换洗衣物、一本红宝书和一个小布包,那是母亲临行前塞给她的针线。

铺床的时候,林穗岁摸到被角里藏着一小包东西——打开一看,是几块芝麻糖。她鼻子突然一酸,想起离家前夜,弟弟也是这样偷偷往她行李里塞零食。那孩子才十二岁,却总装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样。

"赵婶,我出去打点水。"林穗岁找了个借口走出柴房,深吸一口气平复情绪。生产队的晒谷场上,几个玩的不愿意回家的孩子正追逐打闹,他们的欢笑声在暮色中格外清脆。

水井旁,林穗岁遇见了同来的两个男知青。张建国正费力地摇着辘轳,眼镜滑到了鼻尖上;李卫东则蹲在一旁研究井沿上的青苔。

"林同志,"张建国推了推眼镜,"你那边安排得怎么样?"

"挺好的,"林穗岁接过水桶,"赵队长家隔壁的柴房,虽然小但很干净。"

王志强撇撇嘴:"我们那屋连窗户都没有,一股霉味。"他穿着崭新的劳动布工作服,袖口还留着折痕,显然是从没下过地的城市青年。

三人沉默地打了水,各自回屋。林穗岁注意到张建国走路时一瘸一拐的,大概是路上磨破了脚。她想起父亲说过的话:"到了乡下,你们就是去吃苦的,但吃苦是为了更好的未来。"

回到柴房,赵婶己经离开了,只在床头留下了一盏油灯和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薯粥。林穗岁小口啜饮着,甜糯的滋味在舌尖化开。她翻开红宝书扉页,那里贴着一张照片——林家五口站在机械厂门前,身后是正在升起的朝阳。照片背面是父亲的字迹:"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"。

夜深了,生产队渐渐安静下来。偶尔传来几声狗吠,更显得山村的夜晚格外寂静。林穗岁躺在木板床上,身下的稻草发出轻微的沙沙声。她轻轻按动藏在衣领里的通讯器,通讯器还没升级,这次的通讯机会是林穗岁用积分和系统兑换的,只有5分钟通话时间。

“岁岁?”林父的声音夹杂着电流杂音。

“爸,我到了。“她压低声音,“石坪生产队,离钨矿只有三里路。”

“好,好……”通讯那头的背景音里,隐约能听见小满在问“姐姐那边有电灯吗”。

林穗岁望着头顶摇晃的油灯影子,嘴角微微上扬:“有灯,很亮。”

她翻开红宝书扉页,那里贴了照片——张林家五口站在机械厂门前,身后是正在升起的朝阳。照片背面是父亲的字迹: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。

通讯结束后,她从贴身的衣袋里摸出那块吴王夫差镜的残片。丝绸上的凤鸟纹在灯光下栩栩如生,仿佛下一刻就会振翅飞走。这是父亲交给她的任务之一——在乡村寻找适合保存文物的地方。想到那些被红卫兵砸碎的瓷器、被烧毁的古籍,林穗岁的心揪紧了。

窗外,一轮明月升上中天,清冷的月光洒在晒谷场上,给稻草堆镀上一层银边。江西的星空似乎格外明亮,银河像一条缀满钻石的绶带。远处传来守夜人悠长的梆子声:

"防火防盗——平安无事啰——"

林穗岁轻轻闭上眼睛。明天,她将第一次以知青的身份参加劳动;明天,她要开始寻找适合建立文明保护所的地点;明天,她要在陌生的土地上播下文明的种子……

油灯渐渐暗了下去。月光透过窗纸的破洞,在地上画出一个明亮的小圆点,像一颗落入凡间的星星。

清晨的哨声划破了山间的薄雾。林穗岁一个激灵从木板床上坐起,窗外的天色才蒙蒙亮。她下意识摸了摸枕边的红宝书,确认夹层里的照片安然无恙。

“小林!起床了!”赵婶的大嗓门伴随着“咚咚“的敲门声在门外响起,“今天要下田试犁!队里的老黄牛都牵出来了!”

林穗岁迅速套上粗布工作服,这身靛蓝色的衣裤昨晚赵婶特意用米汤浆洗过,硬挺得能立在地上。她刚推开门,就被塞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芋头粥,碗底沉着几块腌萝卜,咸香扑鼻。萝卜皮上还留着刀切的纹路,显然是今早新切的。

“快吃,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。”赵婶粗糙又厚实的手掌在她肩上拍了拍,指缝里还留着昨日纳鞋底时沾上的糨糊。

林穗岁摸到藏在衣领里的红绳通讯器——朝阳和小满昨夜借助一次性通讯时间传来的最新消息还留在接收端:

“展览顺利”

“王调走”

“新所长是刘叔战友”

“小满入选红小兵宣传队”

“……”

全部都是好消息……林穗岁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像自己一样报喜不报忧。她想起离家前夜,朝阳偷偷告诉她:“姐,你放心去,家里有我。”那时少年的眼神坚定得不像个十二岁的孩子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bdaija-50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