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章 同志,借个火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5章 同志,借个火

 

回村的路上,夕阳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。招娣蹦蹦跳跳地跟在她身边,唱着不知名的山歌:"山里的杜鹃红艳艳,田里的秧苗青又青..."小姑娘的歌声清脆得像山涧的溪水,在山谷间回荡,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亘古不变的故事。

林穗岁听着这质朴的曲调,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了。她注意到招娣唱歌时眼睛亮晶晶的,缺了门牙的嘴咧得大大的,完全沉浸在这简单的快乐中。这让她想起弟弟小满在家时,也是这样无忧无虑地唱着革命歌曲。

经过那棵老槐树时,林穗岁发现那人己经不在了,只留下地上一个浅浅的坐痕和几片飘落的槐花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像是谁不经意间撒下的一把碎金。

"他每天都要来吗?"林穗岁忍不住问道,声音不自觉地放轻了些。

招娣点点头,羊角辫随着动作一晃一晃的:"嗯,除了下雨天。大队长让他负责放牛,牛吃草的时候他就看书。"小姑娘突然踮起脚尖,凑到林穗岁耳边,温热的气息喷在她耳畔,"不过前几天大队书记来检查,把他的书没收了好几本,还骂他不老实改造。"招娣说这话时,黑葡萄似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林穗岁读不懂的情绪,像是同情,又像是困惑。

林穗岁的心揪了一下。她想起自己藏在柴房角落的那块青铜镜残片,想起父亲冒着风险保护的文物。那些泛黄的书页,那些古老的文字,在这个年代竟然成了需要隐藏的东西。她下意识摸了摸衣领里的红绳通讯器,仿佛这样能获得某种力量。

"穗岁姐,你怎么老问他呀?"招娣歪着头,一脸不解,"我娘说他不是好人,让我们离他远点。"小姑娘说这话时,不自觉地模仿着大人的语气,眉头皱得紧紧的,让林穗岁想起弟弟朝阳学父亲说话时的样子。

林穗岁不知如何回答。她伸手摸了摸招娣的头,感受着发丝粗糙的触感:"没什么,就是好奇。"但心里却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,想要了解那个人的故事,想知道他看的什么书,想问他为什么会沦落到这里...这种冲动如此强烈,以至于她的掌心都微微发汗。

远处,炊烟己经袅袅升起。晚饭的香气飘来,夹杂着柴火和饭菜的味道。林穗岁借口去河边洗手,绕到了牛棚附近。这个决定让她心跳加速,既紧张又兴奋,像是要做一件危险却又不得不做的事。

低矮的茅草屋歪歪斜斜地立在那里,门板己经开裂,用麻绳勉强固定着。那个男人正蹲在门口,就着最后一点天光看书。夕阳的余晖给他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,让他看起来不像个"反动分子",倒像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学者。听到脚步声,他警觉地合上书,动作之快让林穗岁想起受惊的鸟儿。抬头时,他的眼神锐利如鹰隼,与先前读书时专注柔和的神情判若两人。

"同志,能借个火吗?"林穗岁装作不经意地问,声音比她预想的要稳。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皱巴巴的香烟——这是临行前父亲塞给她的,告诉她在乡下有时需要"应酬"。

男人愣了一下,目光在林穗岁脸上停留了几秒,似乎在判断这个陌生知青的来意。最终,他从兜里摸出一盒火柴递给她。借着火光,林穗岁看清了他手里的书——是一本《楚辞》,书页泛黄,边角磨损严重,显然被翻过无数遍。书脊处还用细线精心缝补过,看得出主人的珍视。

"您……喜欢《楚辞》?"她试探着问,假装专注于点烟,实则用余光观察着男人的反应。

男人沉默了片刻,喉结滚动了几下,才低声道:"以前教这个的。"他的声音沙哑,像是很久没和人说话了,却又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温润。说完这句话,他像是后悔了似的,迅速补充道:"现在主要学习毛主席著作。"

林穗岁心跳加速——这是个下放的知识分子!她注意到他的指甲修剪得很整齐,指节处有长期握笔留下的茧子。这些细节在粗糙的农村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,却又莫名让人安心。她深吸一口烟,被呛得咳嗽起来,眼泪都出来了。

男人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:"第一次抽?"

林穗岁不好意思地点点头,掐灭了烟。两人之间突然陷入一种奇怪的沉默,只有远处归巢的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叫着。

"我叫林穗岁,是新来的知青。"最终,她鼓起勇气自我介绍道。

男人犹豫了一下,目光扫视西周,确认没有其他人后,才极轻地说:"我姓陈。"他没有说全名,也没有伸手相握,但这个小小的信任己经让林穗岁心头一热。

"陈老师,"她用了这个久违的称呼,看到对方眼中闪过一丝波动,"您...还教别的吗?"

陈老师的眼神立刻警觉起来:"我只负责放牛和改造思想。"他的声音又恢复了最初的疏离,但林穗岁注意到,他握着书的手指微微发白,像是在极力克制什么。

远处传来赵婶喊吃饭的声音,林穗岁知道该走了。临走前,她鼓起勇气快速说道:"我父亲也喜欢《楚辞》,他说'路漫漫其修远兮'..."她没敢说完这句诗,但看到陈老师的眼睛亮了一下,像是黑暗中突然被点亮的烛火。

回到村里,夕阳己经西沉。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,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和饭菜的混合香气。赵婶正在院子里晾衣服,看见她们回来,笑着招呼:"快去洗手,饭马上好了。"她的目光在林穗岁湿漉漉的袖口停留了一秒,但什么也没问。

晚饭后,林穗岁独自坐在柴房门口,望着满天星斗发呆。那个"老右"的身影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。她想起父亲说过,很多知识分子都被下放了,有的去了更偏远的地方,有的...她不敢再想下去。夜风拂过她的脸颊,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,让她想起陈老师身上那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书卷气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bdaija-55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