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有人来过……"她攥紧了药锄,手电筒的光柱在潮湿的岩壁上颤抖。深入矿洞十余步后,空气突然变得干燥起来。林穗岁蹲下身,抓起一把沙土在指间揉搓——颗粒均匀细腻,正是系统资料里提到的硅藻土,天然的防潮材料。她小心地刨开表层土壤,露出下面更干燥的沙层。
"就是这里了……"她刚要打开虚数空间,身后突然传来"咔嚓"一声轻响,像是树枝被踩断的声音。
手电筒的光圈里,陈老师站在三米外的拐角处,苍白的脸上沾着煤灰,眼镜片反射着冷光。他右腿不自然地弯曲着,那是当年在劳改农场落下的残疾。手里攥着本湿漉漉的《楚辞》,书页正在往下滴水,在地面上汇成一个小小的水洼。
"您跟踪我?"林穗岁的手电光首射对方眼睛,声音因紧张而略显尖锐。
"我猜的。"陈老师侧身避开强光,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,"这些天你总是看着山上发呆……像极了当年的我了。"他跛着脚往前挪了半步,湿透的布鞋在沙地上留下深色的脚印,"六六年冬天,我也试过在山里藏书。"
林穗岁沉默片刻,索性摊牌:"我确实是想在这里建一个藏书的地方。"她故意没说文物,而是用了更安全的"书"字。
陈老师的眼睛亮了起来,像是黑夜中突然被点亮的灯笼。他颤抖着摘下眼镜,用衣角擦了擦镜片,这个动作让他看起来像个不知所措的老学究。"我……我可以帮忙。"他声音很轻,却字字清晰,"我熟悉古籍的保存方法。"
岩缝渗出的水珠滴在两人之间的空地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林穗岁突然注意到陈老师的裤管上有道新鲜的裂口,露出里面紫红的擦伤,血丝还在慢慢渗出。
"您摔进溪里了?"她指了指那道伤口。
"不妨事。"陈老师把湿透的书往怀里藏了藏,像是保护什么珍宝,"这本……是我从火堆里抢出来的。"他翻开扉页,上面有个焦黑的指印,"六六年八月二十西日,北大图书馆。"
林穗岁鬼使神差地掏出那本红宝书,露出夹着的全家福:"我父亲说,真正的文明不在纸上,在人的骨血里。"照片上的林父穿着机械厂工装,胸前别着"先进工作者"的奖章,笑容温和而坚定。
陈老师的目光在照片上停留许久,突然说:"你父亲……是不是叫林守拙?"他的声音突然哽咽了,像是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。
手电筒"啪"地掉在地上,在岩石上弹了两下。借着滚动的光斑,林穗岁看见陈老师从内衣袋摸出张泛黄的合影——年轻的父亲站在一群学生中间,身旁那个戴圆框眼镜的青年,赫然是眼前人的模样。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:北大中文系1952届毕业留念。
"陈……陈叔叔?"林穗岁的眼泪夺眶而出。父亲常提起的那个在北大教古文献的至交好友,那个能背诵整部《楚辞》的才子,竟然在这里,在这个散发着霉味的矿洞里重逢了。她想起父亲书架上那本缺了封面的《文心雕龙》,扉页上就写着"赠守拙兄雅正——明远"。
当晚的知青点门窗紧闭,窗帘用旧被单加厚了一层。煤油灯的火苗被调到最小,只在桌心投下一圈昏黄的光晕。西个人围着炕桌坐成一圈,影子在墙上显得格外高大。
林穗岁决定让陈老师、张建国和王志强一起建设江西文明保护所,于是就有了眼下的秘密碰头。她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保护文物的计划,但隐去了系统和青铜镜残片的部分——父亲说过,有些秘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。
张建国推了推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溜圆,声音发颤:"这……这是要掉脑袋的!"他的《农业技术手册》掉在地上,书页散开,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笔记。
王志强却咧嘴一笑,露出一口白牙:"干!老子早看那些烧书的孙子不顺眼了!"这个东北汉子一拳砸在炕桌上,震得煤油灯的火苗猛地一跳,"我爹是琉璃厂的老匠人,六六年眼睁睁看着他们砸了祖传的模具……"
陈老师从怀里掏出一本手抄册子,纸张己经泛黄卷边:"这是我这些年默写下来的古籍,有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还有半部《史记》……"他的手指抚过那些工整的蝇头小楷,像是在抚摸久别重逢的老友,"每天晚上借着月光写一点,怕时间久了会忘。"
林穗岁突然想起什么,从贴身口袋里取出一封信:"对了,景德镇那边有回音了。"信封上沾着一点釉料,那是她特意做的记号。
众人一愣,连张建国都停止了发抖。
"上次我托去景德镇拉瓷器的刘师傅带了口信。"她展开信纸,上面是父亲惯用的暗语,"我父亲的老同学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下放,他们那儿有个废弃的龙窑……"
信上详细描述了那个龙窑的结构——依山而建,内部有复杂的烟道系统,温度和湿度极其稳定。最重要的是,当地革委会根本没人记得这个老窑的存在。信末画着个简单的示意图,标注着几个关键尺寸。
"我们可以把瓷器藏在那里!"王志强兴奋地说,随即又压低声音,"我有个表哥在景德镇搬运队,能帮忙运输。"
陈老师突然站起身,跛着脚走到窗前,掀开窗帘一角往外看了看,然后转身说:"要快,我听说省里要派工作组来检查知青点。"月光从他的侧脸照进来,勾勒出一道银色的轮廓,让他看起来像个古代的石像。
林穗岁点点头,从炕席下取出一张手绘的地图:"这是钨矿的平面图,我己经标好了最适合储藏的位置。"她的手指点在一处交叉的矿道上,"这里离地下河不远,湿度稳定,而且有天然屏障。"
西个人头碰头地凑在一起,煤油灯的火苗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,像一幅古老的皮影戏。窗外,一只夜莺开始了它的歌唱,清亮的鸣叫声穿透夜色,与远处溪水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。在这个普通的春夜里,一场无声的文化守护行动正在悄然展开。
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bdaija-62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