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皮纸在烛火下展开,上面是岳霖连夜摹画的战船草图——他刻意将龙骨结构画得与《武经总要》所载不同,却暗藏几分泉州商船的影子。赵构凑上前细看,手指划过船舷上的炮位凹槽"这...船上为何要凿这些孔洞?"
"臣猜想,许是用来安置投石机或床弩,"岳霖适时递上一支狼毫笔,"陛下请看,这船吃水线极深,若只运兵,无需如此厚重。但若装载铁料...三千担铁器装船,恰能让船身稳定,便于长途航行。"
这话里埋了个巧妙的陷阱。若赵构认同"铁器装船"的猜想,便等于默认了金兀术用铁料造战船的可能;若否定,则需解释三千担铁器北运的真正用途。赵构握着笔的手悬在半空,忽然冷笑一声"好个'巧合'。秦桧掌管的市舶司,去年刚奏请放宽铁器北运限制,说是...与榷场贸易有利。"
岳霖心中一动,这是皇帝首次在他面前表明立场。他立刻叩首"陛下圣明!臣在淮阴渡口遇见个老艄公,说半月前见过十艘挂着市舶司旗号的漕船,往北方运铁料。"他从袖中取出一张皱巴巴的草纸,上面是陈明远画的漕船速写,"老艄公说,那船吃水极深,不像是运寻常货物。"
赵构接过草纸,借烛光细看,手指在船舷的铁环标记上停顿"市舶司...运铁料去北方?"他突然想起什么,快步走到案前翻找,终于从一叠奏章下抽出份文书,"看!这是秦桧上周递的《市舶司条制》,说要'与金国共设榷场,以铁器易良马'。"
岳霖凑近一看,只见文书中"铁器北运"西字被朱笔圈出,旁边有赵构的批注"铁器乃军国重器,岂可轻售?"但这行字又被一道朱砂斜线划掉,显是后来改了主意。他心中了然——秦桧定是用"易马强军"的说辞哄骗了皇帝,却暗中将精铁运往金国。
"陛下,"岳霖的声音因激动而拔高,"淮西兵变因缺粮而起,如今若铁料北运资敌,他日金兀术用我大宋的精铁打造兵器,再截断我军粮道...岂不是淮西之祸重演?"他故意将"资敌"二字说得极重,观察着赵构的反应。
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,他猛地将文书揉成一团,却又缓缓展开,像是在与什么巨大的诱惑搏斗。岳霖知道,赵构既想收回兵权,又怕金人南下,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他可以利用的突破口。
"臣不敢断言,"岳霖叩首至地,"但臣父亲在朱仙镇大捷后,三次申请补充甲胄,都被兵部以'库藏空虚'驳回。可半月前,秦桧却批给张俊部一万副新造铁铠。"他顿了顿,抛出最锋利的一剑,"那批铠甲的铁料...会不会就是市舶司北运的精铁?"
他抬头望向皇帝,眼中充满恳切,"臣先前所提,可名正言顺地查核粮道与铁料——将'岳家军'改编为'御前神武军'后,需重新核定全军甲胄兵器,届时便可顺理成章地追查铁料来源。"
赵构盯着岳霖看了许久,烛火在他眼中跳跃,映出复杂难辨的神色。最终,他缓缓点头"你先起来。改编之事...朕会再想想。"他走到窗边,推开窗户,夜风吹乱了他的发丝。
"你父亲麾下有个叫陈明远的幕僚,是不是你在淮阴收留的?他以前...是不是在太学读过书?"赵构突然转变话题。
岳霖心中咯噔一下,没想到皇帝连这点都查了。他定了定神,从容答道"陈明远是臣父旧部之子,家道中落才流落淮阴。他曾在太学旁听,懂些算术,臣见他可怜,才留在身边抄录文书。"这回答半真半假,既撇清了与太学的联系,又暗示陈明远懂"算术",可查漕运账目。
赵构沉默良久,忽然起身走到窗边,推开半扇窗。夜风吹入,吹得烛火左右摇摆,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,忽大忽小。"铁料北运之事,"他背对着岳霖,声音低沉,"你不要再查了。朕会让户部去问市舶司。"
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hgc0ae-15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