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回老家!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6章 回老家!

 

六月上旬(为剧情编的,实际为七月),属于教师这份职业特有的悠长假期,终于如约而至。

清晨的阳光金灿灿的,透过行道树新绿的叶子,在干净的路面上洒下跳跃的光斑。祝卿好驾驶着她那辆黑色SUV,轻快地汇入晨光中的车流。

半个小时后车子轻快地拐进那条熟悉的林荫道,稳稳停在一座爬满常青藤、院墙内几枝粉白月季探出头来的院门前。初夏的晨风带着清爽的凉意和草木的芬芳扑面而来。

祝卿好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推开车门,深吸了一口这混合着家的花香与晨露的空气,脸上漾开一个大大的、发自内心的笑容。她脚步轻快地推开那扇无比熟悉的白色木栅栏门。

小院里,晨光正好,一切都像是被露水洗过般清新。母亲穿着一件素雅的棉麻连衣裙,正弯着腰,手持喷壶,细致地给花坛里那些开的热热闹闹的月季、绣球浇水。

晶莹的水珠在花瓣和叶片上滚动,折射着阳光,像撒了一把碎钻

听到开门响和脚步声,她立刻首起身,循声望去。当看到女儿的身影出现在晨光中时,她脸上瞬间绽放出比阳光还明媚的笑容,声音里是抑制不住的欢欣:“呀!我的卿卿宝贝回来啦!这么快就到了?早饭吃了没?”

她立刻放下喷壶,甚至顾不上擦掉手上沾着的水珠,就张开双臂,几乎是小跑着迎了上来,给了女儿一个结结实实、带着晨露和清新花香气息的温暖拥抱。

父亲听到声音从屋内走出,他穿着舒适的米色家居服,身姿挺拔,精神奕奕的脸上是毫不掩饰的笑容。

那份见到女儿的喜悦和慈爱几乎要从明亮的眼睛里溢出来,全然不见平日在讲台上的严谨。他几步就跨下台阶,步履轻快地来到院中母女俩身边。

父亲没有像母亲那样拥抱,但动作却同样亲昵自然。他伸出宽厚温暖的大手,先是习惯性地、带着无限宠溺地揉了揉祝卿好的头发。

“走走走,先吃饭!吃饱了才有力气陪我们好好说说话。你爷爷奶奶那边知道咱们今天回去,电话里都乐得合不拢嘴了!”他一边走,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。

吃过早饭后祝卿好一家三口启程前往老家乡下。父亲驾驶着车辆,两小时后,窗外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夏日画卷徐徐展开。

祝卿默默开启了首播,整齐簇新的白墙黛瓦小楼错落有致,碧绿的稻田在明媚的阳光下翻涌如一片无垠的绿海,清澈的小河如玉带般蜿蜒流淌,古朴的石桥静卧其上。

见首播开启后,祝卿好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打招呼,天幕下的众人还有些不明所以,当首播视角升高,众人也都看到了这番美景。

“这白墙黛瓦,当真齐整如画!”

“绿浪翻涌的稻田,莫不是仙境?”

“那石桥蜿蜒,河水清澈,从未见过这般盛景!”

“此等水乡风光,比画里还美!”

车子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停下,眼前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徽式宅院,粉墙黛瓦,高高的马头墙在夏日的晴空下勾勒出优雅的剪影。厚重的黑漆木门门楣上嵌着精致的砖雕。

“爷爷奶奶!我们到啦!”祝卿好推开车门,声音雀跃。母亲也笑着下了车,父亲则麻利地开始从后备箱拿行李。

“吱呀”一声,黑漆木门应声而开。奶奶的身影出现在门洞里,脸上瞬间绽开如菊的笑容,眼角的皱纹盛满了喜悦:“哎哟!我的心肝宝贝哦!可把奶奶盼坏喽!”

“老头子!快出来!孩子们都到啦!”奶奶朝门里喊着。

“来了来了!”爷爷洪亮的声音带着笑意传来。他精神矍铄地踱步出来,看到儿子儿媳和孙女都在,眼里的笑意更浓了。“好好好!都回来了!”他伸手去接父亲手里最大的箱子,“给我给我,你开了一路车,歇着去。”

“爸,不重,我来。”父亲笑着,但还是把稍轻些的袋子递给了爷爷。

“爷爷!”祝卿好亲昵地挽住爷爷的另一边胳膊。

“看见你们,爷爷浑身是劲儿!”爷爷朗声笑着,拍拍孙女的手臂。

这副亲人和睦相处的场景,在各朝引发了热议。

汉朝田间老翁 “三世同堂,其乐融融!此乃天伦之乐也!” 老翁看着祖孙相见的亲昵,捋着胡须,满是羡慕。

宋朝一市井妇人:“听听,‘心肝宝贝’!这称呼听得人心都化了,谁家老人不疼孙辈?都是一样的心肠。”

明朝私塾学童 :“先生常教‘孝悌’,看这孙女唤爷爷奶奶,父母侍立一旁,亲亲热热,可不就是《礼记》里说的‘父子笃,兄弟睦,夫妇和,家之肥也’!”

穿过门厅,是小小的天井。堂屋敞亮,空气里是清凉的老木头和淡淡熏香味道。

“快都坐下歇歇!酸梅汤都湃着呢!”奶奶说着,麻利地从厨房端出几碗酸梅汤。母亲自然地跟进去帮忙:“妈,您别忙了,我来端。”

“没事儿,你们坐着喝。”奶奶笑呵呵地,还是和母亲一起把碗端了出来。

祝卿好接过喝了一大口,“太好喝了,奶奶!还是这个味儿!”她满足喟叹。

午饭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摆开,都是地道的江南水乡家常菜:清蒸鱼,笋干烧肉,腌笃鲜,荷叶粉蒸肉 ,菱角炒虾仁, 清炒鸡毛菜,石耳炖土鸡。

各朝百姓隔着天幕仿佛都闻到了这一桌饭菜的香气!“那红亮亮的肉,白生生的鱼,绿油油的菜……这寻常人家竟吃得如此丰盛精致?”

“那裹着荷叶蒸的肉,定是清香扑鼻,肥而不腻!” “菱角也能炒虾仁?看着就鲜灵!” “那碗汤,金灿灿的,炖得定是极入味!”

苏轼此刻正对着天幕猛咽口水,眼睛几乎要粘在那盘笋干烧肉上,待腌笃鲜的特写出现,那奶白的汤色仿佛能溢出香味,他更是坐不住了,对着侍从连连道:“快!快去看看厨房可有鲜肉春笋?今日必要仿此美味,一解馋涎!”

一家人围坐,爷爷奶奶不停地给祝卿好夹菜。父亲一边给爷爷斟上自家酿的米酒,一边笑着对祝卿好说:“你奶奶这手艺,几十年如一日,这笋干烧肉,我从小吃到大,就馋这口。”

“可不是,”母亲接过话头,夹了一筷子菱角虾仁放到奶奶碗里,“妈,您也多吃点,这菱角真嫩,您牙口好。”

“好好,你们也吃,别光顾着说话。”奶奶笑着回应。

下午太阳没那么烈了,一家五口沿着河边青石板路慢慢走着。沿着河堤没走多远,一片开阔的荷塘便映入眼帘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hgg0dj-26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