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今天加入了防冻液。"周明棠用身体挡住暗格位置,那里己覆上伪装锈铁板,酸洗池表面浮着层机油伪装的污渍。她的声音平静得不带一丝波澜,"昨晚降温,老刘同志担心把新刷的油漆冻裂了,所以调配了防冻液稳固一下。"这个借口她早在心里演练过无数遍,连呼吸频率都控制得恰到好处。
"这不才来检查过吗,别瞎浪费了材料,小心我割你们资本主义的尾巴!"孙红军骂骂咧咧地走了,靴子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。他转身时,完全没注意到刘志强悄悄拧紧了最后一个阀门,水流无声地漫过暗格。从表面看,这不过是废品站最不起眼的酸洗池,池壁的铁板披上了新装,边缘还结着可疑的冰碴。
同一时刻,机械厂门卫室后的隔间里,林父正在验收朝阳的最新发明。少年把报废的压力表改装成了温湿度控制器,表盘上的指针被涂成革命标语的模样,乍看就像个普通的宣传画。
"温度18.3℃,湿度43%。"朝阳得意地调整着旋钮,眼睛紧盯着表盘上细微的变化。他脚边堆着十几个罐头瓶,里面是用融化的蜡和机油自制的防潮剂,每个瓶底都藏着林穗岁给的硅胶珠,这些珠子被伪装成普通石英砂,即使被人打开检查也看不出异常。
林父推开靠墙的物料架,露出后面新砌的砖墙。他取下第三块砖,里面藏着黄铜制成的机关锁——这是按商周青铜匣上的纹路仿制的,锁芯需要特定频率的声波才能开启。这个精巧的装置是刘志强花了三个通宵打造的杰作,连最细小的纹路都完美复刻了青铜匣上的图案。
"岁岁说这个频率……"林父掏出怀表,表盖内侧刻着串数字:440Hz。他轻轻敲击砖块,墙面突然无声地滑开,露出向下的阶梯。这个锁具是根据商周青铜器纹路逆向设计的,连王振国上次检查时都没发现异常。阶梯尽头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地下室,但通风良好,温度和湿度都控制在最适合文物保存的范围内。
地下三米的密室里,林穗岁正在处理那批商周青铜器。她用的是从系统兑换的仿古修复材料,纳米级补土装在印有"上海焊材厂"字样的铁盒里。当小满举着铜镜跑来时,她立即关闭了正在扫描的光屏。系统光屏悬浮在空中,蓝色光束扫描着爵杯上的饕餮纹,将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。她手里拿着特制的纳米级修复笔,笔尖轻轻划过青铜器表面的锈蚀处,那些沉睡千年的纹路便一点点苏醒过来,重现昔日的辉煌。
"姐!你看这个!"小满踮着脚,将铜镜举到林穗岁面前。镜背的纹饰中,隐约可见几个细如蚊足的铭文。林穗岁的共情眼镜自动放大镜面,系统立刻识别出这是西周早期的族徽,与虚数空间里的某块甲骨残片上的符号完全一致。
林穗岁接过铜镜,手指轻抚过那些古老的纹路。在这一刻,三千年的时光仿佛被压缩成薄薄的一片,静静地躺在她的掌心。密室里的煤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,与曾祖父留下的手稿影子重叠在一起,像是一种无言的传承。
"姐!看这个!"小满举着个铜镜跑过来,两条小辫子随着动作一甩一甩的。镜背的蟠螭纹精美繁复,在煤油灯下泛着古老的铜绿。她的小手指着纹饰间一处极小的凹槽:"这里有字!"
林穗岁接过铜镜,共情眼镜自动调节放大倍数。在系统增强的视野中,那些细如发丝的铭文清晰可见:"吴王夫差,自作用镜"。她的手指微微一颤,差点没拿稳这面价值连城的古镜。
"这竟是吴王夫差镜!"她低声惊呼,声音压在喉咙里,只有身边的小满能听见。镜面映出她惊讶的脸庞,历经两千多年,这面铜镜依然光可鉴人,只在边缘有些许氧化痕迹。
林穗岁假装用棉签蘸"蒸馏水"清洁镜面,实际涂抹的是系统出品的有机质稳定剂。这种来自未来的透明液体能在文物表面形成纳米级保护膜,却不会留下任何可见痕迹。她的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脸颊,生怕弄疼了这个沉睡千年的宝贝。
这面铜镜应该和苏州老宅那批文物是一起的,不知怎么流落到了上海。她刚要细看镜钮处的铸造工艺,系统突然警报声大作,红色警告字样在她眼前疯狂闪烁:
【检测到有机质腐蚀!】
【铜镜内层绢布残留即将碳化!】
【紧急程度:SSR】
【建议立即处理】
林穗岁的心跳骤然加速,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。她立刻启动紧急修复程序,从虚数空间调出特制的缓冲液。液体从她指尖渗出,在镜背形成透明薄膜,将那些即将灰飞烟灭的丝绸纤维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。那是两千多年前的织物残片,很可能是包裹铜镜的丝绸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最后痕迹。
"姐,这是什么呀?"小满好奇地凑近,呼出的热气喷在镜面上,形成一小片白雾。
"是历史。"林穗岁轻声回答,手指轻轻拂过镜面,感受着金属与时间的温度,"一段差点消失的历史。"
除夕前一天,废品站意外地热闹。孙红军穿着崭新的蓝布中山装,胸前别着闪闪发光的像章,站在院子中央宣布:"今年春节不放假!我们要'抓革命促生产',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!"他的声音洪亮得能震落屋檐的冰凌,脸上的横肉随着说话一颤一颤的。
工人们有怨不敢说,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。这反常的"加班"却给了林家转移文物的绝佳机会——没人会注意进出废品站的车辆,也没人在意那些"废品"究竟去了哪里。
"老刘!把这车'废铁'送熔炼车间!"孙红军指着那堆改装过的青铜器赝品,完全没注意到真品早己被调包。那些赝品做得惟妙惟肖,连氧化层都模仿得一丝不苟,是林父花了三个通宵的杰作。
刘志强推着独轮车离开时,车辙在雪地上留下特殊的波浪纹——这是给来接应的朝阳发信号。少年很快骑着三轮车出现,车斗里堆满"破西旧"缴获的旧书,底下却藏着精密仪器零件。两人擦肩而过的瞬间,一个油纸包己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换了手。
中午休息时,林穗岁带着小满把饭送到了废品站。她特意多做了几份红烧肉,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炖得酥烂,酱色的汤汁上浮着金黄的油花,香气能飘出二里地。周明棠招呼小张和其他工人一起吃,热情得像个关心同事的大姐。
"周姐,这肉真香!"小张啃着猪蹄含糊不清地说,油光顺着嘴角往下淌。他完全没发现,自己别在腰间的仓库钥匙己经被小满用口香糖拓了模子。这孩子跟林穗岁学的手艺,口香糖里掺了速凝石膏粉,二十秒内就能定型,做出的模具连钥匙齿痕都分毫不差。
趁着众人埋头吃饭的空档,刘志强悄悄往酸洗池方向去了三次,每次都带着"检修工具包",里面实为今年最后一批待转移的文物。最后一次回来时,他的棉袄下摆明显鼓了一块,但谁会特别在意一个老技术员的衣着呢?
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bdaija-37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