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章 祠堂保卫战下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7章 祠堂保卫战下

 

那几个前来"破西旧"的红袖章面面相觑,眼见村民们的情绪越来越激动,伤疤脸的脸色变了又变。他扫视着越聚越多的人群,悻悻地收起相机,做了个撤退的手势。"我们走!"伤临走前,他阴鸷的目光在林穗岁和陈老师身上扫过,却在经过林穗岁身边时,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:"小同志,有些火玩不得,小心烧着自己。"那声音像是毒蛇吐信,带着冰冷的威胁。

人群渐渐散去,祠堂前只剩下满地木屑和沉默的众人。夕阳的余晖给这一切蒙上了一层血色。二赖子蹲在角落里,机械地重复着搓手的动作,指甲缝里塞满了木屑和血痂。

林穗岁走过去,发现他手里攥着半块瓷片——正是那天在溪边发现的,带有"文"字款识的瓷碗碎片。瓷片的边缘己经把他的掌心割出了血,他却浑然不觉。

"我娘临死前说......"二赖子的声音嘶哑得不成调,眼泪混着鼻涕一起往下淌,"这碗是祖上传下来的,要我好好保管......"这个平日里偷奸耍滑、酗酒闹事的混子,此刻却哭得像个迷路的孩子,"可我今天...我今天..."

林穗岁没有接话,她知道这个不羁的汉子需要的是倾听!是发泄!

陈老师轻轻抚摸着祠堂残破的门楣,断裂的"渔樵"浮雕上还留着二赖子的指甲痕。老人突然轻声吟诵:"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......"他的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苍凉,却又带着某种不屈的力量。那些被岁月磨损的诗句,此刻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招娣蹲下身,小心翼翼地从地上捡起一块雕花木屑,上面还保留着半张渔夫的脸。"穗岁姐,"小姑娘仰起脸,眼睛里噙着泪水,"这些木头...还能拼回去吗?"

林穗岁望着西沉的落日,突然明白了父亲那个庞大计划的真正意义。在这个特殊的年代,文明的守护者不应该是少数专家躲在象牙塔里,而应该是千千万万个像招娣、王石头甚至二赖子这样的普通人。只有当文物活在人们的记忆和情感里,当每个农民都能从心底认同"这是我祖辈传下来的宝贝",文化血脉才能真正延续。

夕阳西下,最后一缕金光洒在祠堂残破的门楣上。林穗岁站在祠堂高处,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和近处袅袅的炊烟。系统光幕在眼前展开:

【全国保护所网络连接完成】

【当前节点:上海x4、苏州、江西×2】

【文物完整度91%】

暮色渐浓,祠堂院子里却依旧热闹非凡。招娣带着孩子们用瓷片蘸墨,在旧报纸上拓印古诗。那些残缺的诗句在晚风中轻轻摇曳,像是文明的碎片重新拼合。陈老师坐在台阶上,戴着老花镜修补那本族谱,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对历史的敬畏。

最让人意外的是二赖子。这个平日里游手好闲的混子,此刻蹲在祠堂墙角,笨拙地往功德箱里塞了包东西——是他娘留下的最后一块瓷枕碎片。林穗岁看见他粗糙的手指在那块瓷片上停留了很久,仿佛在触摸某个遥远的记忆。

这个醉汉摇摇晃晃地站起来,把攥着的瓷片递给林穗岁:"我...我家地窖里还有几个这样的碗..."他的声音越来越小,最后几乎听不见,"明天...明天我拿来..."

夜色渐浓,祠堂前的古银杏树上,一只夜莺开始了它的歌唱。这歌声清亮悠远,穿过暮色,越过山峦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古老故事。林穗岁想起陈老师白天在山上教给孩子们的一句话:"文明就像这夜莺的歌声,你可以打断它一时,却永远无法让它彻底沉默。"

"大家听我说,"林穗岁站上台阶,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,"从明天开始,我们的扫盲班加一门新课——"她举起那块雕花木屑,"教大家认识这些老物件的价值。"

赵队长第一个响应:"我看行!明儿个让队里木匠来看看,能修多少修多少。"老会计蹲在角落里吧嗒着旱烟,突然冒出一句:"祠堂梁上那对匾额,是乾隆年间的老物件,得先藏起来。"

林穗岁点点头,手指轻轻抚过木屑上的纹路。这些天来,她亲眼见证了文物如何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文化基因。就像父亲说的那样,真正的保护不是将文物锁在深宫高墙之内,而是让它们活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与记忆里。而在这个特殊的年代,文明的守护者不应该是少数专家,应该是千千万万个像招娣、王石头甚至二赖子这样的普通人。只有当文物活在人们的记忆和情感里,才能真正得到永生。

天色渐黑,祠堂前的古银杏树上,一只夜莺开始了它的歌唱。这歌声清亮悠远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古老故事。

队部旁边的小屋里煤油灯再次亮起。林穗岁小心地修补着那块雕花木屑,陈老师在一旁整理残破的族谱。老人突然抬头,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彩:"小林,你发现没有?今天站出来的那些人——王石头、赵队长、招娣奶奶...他们保护的不仅是祠堂,更是自己与祖先的联系。"

窗外,守夜人的梆子声准时响起:"防火防盗——平安无事啰——"这悠长的吆喝在寂静的山村里回荡,仿佛一首亘古不变的安魂曲。林穗岁知道,明天的太阳升起时,等待他们的将是新的挑战。但此刻,在这盏小小的煤油灯下,文明的星火依然倔强地燃烧着,照亮一方天地。

回到柴房,林穗岁摸出红宝书里夹着的全家福。照片上的周明棠仿佛正对她微笑,身后的背景里,隐约可见半截青花瓷瓶。她记得那个瓷瓶——瓶身绘着山水,底部有个小小的"△"形刻痕,是文徵明后人的私藏标记。六岁那年,她曾踮着脚抚摸过那个刻痕,而祖父告诉她:"这是我们文化的印记。"

月光如水,新拓印的诗笺晾在队部场院里的绳子上,像一面面小小的旗帜在夜风中轻舞。林穗岁着红绳通讯器,她知道,在遥远的上海,在某个不起眼的阁楼里,那些承载文明的星火正安然入睡。

而在石坪村的这个春夜,新的火种己经悄然点燃。招娣枕着拓印的诗笺入睡,梦里还在喃喃背诵"春种一粒粟";二赖子偷偷把家里剩下的瓷片塞进了队部信箱,信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"上交组织";陈老师在煤油灯下,开始誊写新的《诗经》篇章,残缺的手指握着毛笔,依然能写出工整的小楷。

山风拂过钨矿洞口新栽的野山菊,那些金黄的花朵在月光下轻轻摇曳,像无数盏温暖的小灯,照亮了文明的薪火相传之路。林穗岁想起父亲常说的话:"星火虽微,可以燎原。"此刻,她终于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——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里,文明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。

在这静谧的春夜里,文明的星火倔强地燃烧着,照亮一方天地,温暖无数人心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bdaija-66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