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章 三线传薪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6章 三线传薪

 

祠堂正殿的煤油灯在穿堂风中摇曳,灯芯爆出个灯花,在林穗岁手中的《论语》手抄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那本在公社露过脸的手抄本发出轻微的脆响,泛黄的宣纸边缘己经起了毛边,却透着股淡淡的樟木香——那是陈老师特意从文化所古籍修复室"借"来的防虫药气味。

"这位干事肯定是误会了。"林穗岁翻开批注页,指甲有意无意地划过某个朱砂圈点处。刀疤脸的视线像把生锈的剪刀,在她手指停留的"克己复礼"旁游移——那里蝇头小楷写着"自我批评要彻底"的革命标语,墨色却比其它字迹新上三分。

"我们这可都是有批注的先进书籍。"她突然抬高声音,确保院外偷听的社员都能听见,"上次公社李记还夸我们的学习法子好,要在全县推广呢!"说着翻到扉页,露出李书记的亲笔题词"活学活用",落款处鲜红的公章在煤油灯下像滴血。

刀疤脸三角眼里的精光闪了闪。他粗糙的手指突然插入书页,哗啦啦翻到中间——那里夹着张景德镇陶瓷厂的介绍信,信纸右下角有个不起眼的油渍,形状恰似龙珠阁的飞檐剪影。

"这是我们结合革命形势新编的学习法。"林穗岁突然凑近,身上艾草的气息盖过了刀疤脸浓重的烟味。她翻开内页时,某张纸背面的《三字经》临摹痕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:"可别是别的生产队眼红我们的革命成果,恶意造谣啊!这位干事,您得给我们做主,一定把这种破坏内部团结的老鼠屎给揪出来……"

祠堂后窗突然传来三声布谷鸟叫。王志强正在梁上"检查霉斑",闻言差点摔了油灰刀——这是预警信号,说明藏在功德箱暗格里的《地方志》还没转移完。

"少给我来这套!"刀疤脸突然拍案,震得煤油灯剧烈摇晃。他三角眼盯着林穗岁耳后某处:"听说你们石坪村扫盲班很'进步'啊?教社员写'忠'字了吗?"

林穗岁不慌不忙走向墙角的文件柜,柜门开合时发出年久失修的吱呀声,正好掩盖了梁上王志强转移油纸包的窸窣声。

刀疤脸翻看着密密麻麻写满“忠”字的纸张,没注意到每页背面都藏着《三字经》的临摹。

"这是我们队的'忠'字练习本。"她抱出厚厚一叠纸,最上面那张的"忠"字最后一竖拖得老长,墨迹渗透纸背,正好盖住背面《三字经》的"教五子"三个字。刀疤脸翻到第七页时,一张印着景德镇徽章的纸突然飘落——那徽章暗纹里藏着文氏家窑的方位坐标。

"这是什么?"刀疤脸的手指捏得纸张发皱。

林穗岁心跳漏了半拍,脸上却绽开笑容:"烧瓷器的配方。"她故意用沾着灶灰的手指点在配方某处,"我父亲是机械厂的,支援过陶瓷生产。您看这'窑温控制'几个字,还是用厂里的油印机打的呢。"——油墨里其实混了系统特制的显影剂,在月光下会浮现密道地图。

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锣声。赵队长扯着嗓子喊:"社员同志们!县里通知明天开始芒种!"这声喊像道分水岭,刀疤脸的脸色瞬间变了——芒种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,耽误不得。他悻悻地一挥手:"明天接着查!"转身时武装带擦过门框,刮落半块斑驳的漆皮。

同一时刻,景德镇陶瓷厂的后院里,二赖子——现在人人都叫他王卫东——正指挥着几个青年搬运稻草。他崭新的蓝布工作服散发着碱水味,左胸"安全生产标兵"的胸章别得端端正正,腰间旧荷包却露出半截红线——那是他娘临终前塞进去的文家密窑钥匙。

"这批稻草要送去七号龙窑垫底!"他故意大声嚷嚷,手指在荷包上出特定节奏:“都仔细点,别混进杂物!”当搬运工经过周伯年身边时,老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,一块青瓷片从袖口滑落。瓷片上的釉料地图在阳光下泛着奇异光泽,标注的运输路线正好避开所有民兵岗哨。

"天干物燥。"周伯年佝偻着腰在登记簿上签字,花白眉毛下的眼睛却亮得惊人。他枯枝般的手指在"七号窑"三个字上顿了顿,墨迹突然晕开成箭头形状——正是文家密窑的入口方位。

周伯年佝偻着腰在登记簿上签字,花白的眉毛下眼睛却亮得惊人。当二赖子经过时,老人突然咳嗽起来,一块青瓷片从袖口滑落到稻草堆里。瓷片上用釉料画着简易地图,标注着祠堂到龙窑的运输路线。

县文化所的档案室里,陈老师正在校对《地方志·窑务卷》。他左手边的茶杯冒着热气,水汽在玻璃上凝成"三横两竖"的暗码。窗外吉普车的刹车声响起时,他迅速将拓片夹进《红旗》杂志——那饕餮纹的瞳孔处,藏着祠堂梁柱的机关图解。

"老陈,去七里桥公社调研的事批下来了!"所长推门进来,介绍信上的公章还泛着油墨香。陈老师扶眼镜的手稳如磐石,镜片反光遮住了他瞥向废仓库的目光。那里樟木箱里的青瓷文印,每一件底款都刻着相同的"△"符号——与林穗岁手中瓷片完全吻合。

陈老师扶了扶眼镜,镜片反光遮住了眼底的波动:“那感情好,我带几本新编的《农谚集》给乡亲们,也算支持乡村建设,加强文化下乡。”

他的工作证崭新发亮,“革命烈属”的身份让他获得了许多的自由。当所长通知县里要检查时,他“不小心”打翻墨汁,染黑了几页敏感内容。

“这可怎么好……”所长急得跺脚。

“后院不是有间废仓库?”陈老师推了推眼镜,“先搬去那儿,等检查完再修补。”

当搬运工离开后,陈老师从袖中抖落把钥匙——这是用祠堂香炉里的锡块熔铸的。仓库最里间的樟木箱里,静静躺着要转移到走的青瓷文印,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bdaija-75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