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章 暗度陈仓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7章 暗度陈仓

 

暮色西合时,三路人马在祠堂后院碰头。最后一缕夕阳穿过金丝楠木的缝隙,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王志强蹲在墙角,军用匕首的刀刃精准插入"农药箱"的缝隙,木箱发出细微的"咔嗒"声。掀开的箱盖下,油纸包裹的瓷片整齐码放,每包之间都垫着晒干的不知名草叶——这是周伯年祖传的防潮秘方。

张建国展开誊写的《农药使用登记表》,纸页在晚风中微微颤动。表格空白处用隐形墨水记满了龙窑的温湿度数据,只有用特殊药水浸湿才会显现。他的钢笔还别在耳后,笔帽上沾着的红色颜料己经干涸,那是伪装墨水瓶摔碎时留下的痕迹。

招娣小小的身影几乎埋在新挖的土堆里。她正用艾草捆仔细熏着地窖边缘,潮湿的泥土上留着几道特殊的爪痕——那是周伯年用特制的三齿耙划出的防潮标记,每道沟壑的深浅都严格按照《营造法式》的规制。艾草燃烧的青烟在暮色中盘旋上升,与祠堂梁柱散发的楠木香奇妙地交融。

"明天有卡车来七里桥公社。"林穗岁单膝跪在祠堂础石旁,将青瓷碎片轻轻拼合。当最后一块瓷片归位时,裂纹组成的"文"字突然渗出细密水珠,在础石表面聚成蜿蜒的溪流。她的视网膜上闪过系统红色的预警界面:【湿度78%,超出安全阈值】。靴跟不着痕迹地碾过某块泛白的地砖,机关齿轮转动的微响恰好被远处拖拉机突突的排气声掩盖。"陈老师跟着文化所的车会从我们村路过,"她的手指抚过础石边缘的凹槽,"他带来的《农谚集》要重新抄一下在分发给社员,原版收到祠堂的暗格里。"

草垛忽然簌簌作响,二赖子钻出来时带起一阵稻壳的旋风。他崭新的袖标上沾着几根稻草。"龙窑那边安排好了,"他掏出荷包里的半块瓷片,断面处的铜绿在暮色中泛着幽光,"周伯说,按老规矩办。"瓷片翻转时,背面露出个用针尖刻出的"△"符号,每个边角都精确到60度。

月光悄无声息地爬上祠堂的飞檐,将琉璃瓦照得如同流动的水银。金丝楠木的幽香突然变得浓烈,仿佛有看不见的窑火正在某处燃烧。梁柱上的纳米控温膜微微震颤,在木纹间投射出细小的光点——那是系统正在调节祠堂的微气候。

远处山路上,拖拉机的轰鸣由远及近。车灯刺破浓稠的夜色,在祠堂照壁上投下巨大的光斑。光斑边缘缓缓移动,恰巧扫过础石上那个完整的"文"字,刹那间,所有裂纹都亮起荧荧蓝光。招娣踮起脚尖,将新采的艾草挂在正梁的铁环上。风干的叶片相互摩擦,发出类似古琴泛音的声响,仿佛在吟诵那些终将重见天日的诗句。

"都妥了。"张建国抖开誊写好的《农药运输清单》,纸页在月光下几乎透明。表格空白处用米浆写的暗码正在显影:"三横两竖"的符号旁,细如蚊足的笔记标注着七号龙窑的经纬度坐标。他的指甲缝里还残留着伪装账目时沾上的红墨水,在月光下像未干的血迹。

黎明前的祠堂后院,拖拉机的尾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。林穗岁蹲在刚回填的地窖边,指尖拂过泥土上凝结的霜花。那些六角形的冰晶在触碰的瞬间融化,渗入周伯年特制的三合土层。王志强抹了把脸上的机油,手背蹭过颧骨时带出一道黑痕。他正在嵌回最后一块青砖,砖缝里的糯米灰浆还散发着微温——那是按明代秘方调配的,掺了少量朱砂作为标记。

晨光初现时,招娣己经带着扫盲班的孩子们在祠堂前朗读“锄禾日当午”。三十多个小脑袋在薄雾中整齐晃动,清脆的童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,也惊醒了正在厢房熟睡的刀疤脸。他气急败坏地冲出来,却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。

第一排的王铁柱举着的纸张在晨风中哗啦作响,"永远跟党走"六个大字下面,隐约可见被橡皮擦去的算草痕迹——那是昨夜计算运输路线时留下的。

刀疤脸打开厢房木门的响声也打散了晨读。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扫过院子,三十多个社员齐刷刷举起红宝书,封皮在朝阳下红得刺眼。

赵队长的旱烟袋在石阶上磕出清脆的响声,烟锅里未燃尽的艾草飘起一缕青烟,正好遮住了林穗岁退向祠堂侧门的身影。“黄干事,”赵队长叼着旱烟走来,“您看我们的政治学习抓得还行?”

山坡上的野山菊沾满晨露,水滴顺着硅藻土的缝隙渗入地下。在钨矿洞深处的水晶簇上,折射出的七彩光斑正在虚数空间的界面上跳动,那是文明火种穿越时空的轨迹。某束光线恰好照亮洞壁上的刻痕,那是个与二赖子瓷片上完全相同的"△"符号,每个边角都精确指向一个文物保护所。

招娣从祠堂侧门探出头时,辫梢的紅头绳沾着新鲜泥土。她绷紧的小脸上,左颊还留着趴在地上听动静时压出的席子印。"穗岁姐!"她急促的呼唤带着薄荷叶的清甜——那是含在嘴里提神的,“穗岁姐,二赖子哥在晒谷场等你!”

晒谷场上的稻草堆成金字塔形,二赖子的草叉在朝阳下划出闪亮的弧线。见林穗岁走近,他假装弯腰系鞋带,指甲在泥地上划出的箭头符号深达半寸——这是周伯年教的"风雨不蚀"刻法。翻开的泥土里露出半片青瓷,釉色与祠堂础石上的水痕如出一辙。

"龙窑今晚要出'废料'。"二赖子的声音压得极低,崭新的袖标被晨风吹得翻卷,露出内侧用针别着的铜钥匙——那是文家密窑的通行证。他佯装整理草垛,实则将三个稻穗插成特定角度:"周伯说,还是和以前一样走水路。"

林穗岁从兜里掏出的油纸包还带着体温。展开时,半块带"△"刻痕的瓷片在阳光下泛着秘色瓷特有的青灰。她用指甲刮过底款处的朱砂点,三个红点突然开始发光——那是系统激活的量子标记,每个光点都对应着一个虚数空间的坐标。

远处的山路上,七里桥公社的卡车正绕过最后一个弯道。车厢里,《农谚集》的封皮下,陈老师修复的《景德镇陶录》残卷正在微微发烫。书页间的纳米材料感应到龙窑的方向,在虚空中投射出只有系统可见的光路——那恰是三百年前文家窑工运送贡瓷的秘道。

祠堂正梁上,招娣挂的艾草突然无风自动。干燥的叶片摩擦声里,隐约夹杂着电子合成的提示音。林穗岁仰头望去,晨光中的纳米控温膜正在梁柱表面流动,组成一行转瞬即逝的文字:【文明火种同步率92%】。


    (http://tyshuba.com/book/bdaija-76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tyshuba.com
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